從孔子和老子對美色的態度,看儒家和道家的境界差距
孔子和老子,都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圣人,一個是儒家的創始者,一個是道家的始祖,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儒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大,而道家,似乎總是帶著一絲玄學的神秘感,比如畫符念咒的道教,與道家就是同出一脈。
其實,道家的影響力,從一開始的時候是遠遠大過儒家的,在孔子和老子所處的時代,老子的社會地位就已經超過了孔子。
老子
比如說,老子是周天子任命的圖書管理員,屬于國家級的工作人員,而孔子只不過是魯國的一個倉庫管理員,屬于諸侯國的工作人員。
以目前可以確證的史料來看,老子要年長于孔子,孔子剛開始進行學術理論研究的時候,老子已經有了成熟的思想體系,所以孔子一生有過三次向老子問道的經歷,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也不為過。
孔子
但是,孔子的幸運在于,歷史最終選擇了他的儒家思想,從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就一直處于正統地位,而道家,則在漢代以后逐漸走向了民間信仰的路線。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后來還融入了佛教,形成了儒釋道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獨特面貌。盡管儒道有共通共存的一面,但在民間同樣也存在競爭和比較。
老子
比如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儒家和道家的理解,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異,讓我們從孔子和老子對美色的態度,來看一看儒家和道家的境界差距。就拿“色”來說,就是這個“美色”的色,咱們古人常說“色是刮骨鋼刀”,或者“色字頭上一把刀”,在傳統的觀念里,對于色的認知,往往把它當作同洪水猛獸一般,那么孔子和老子,這兩位圣人,他們對“色”又有著什么樣的態度呢?
論語里面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是孔子對“色”,非常明確的一個態度,也就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戒色。戒,就是戒除、要遠離美色。
老子
從最淺顯的層面來說,年輕人的心智和體魄都還沒有完全成熟,過早地受到美色誘惑,會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這里的色,在后來還引申到了各種各樣的外在誘惑,不僅僅局限于美色,可見儒家對色的態度,是謹慎和抵抗,至少在年輕的時候,要堅決遠離。
那么老子對色的態度,至少沒有表示過明確的抗拒,不過也同樣認為美色會對人的心性造成干擾和影響,比如道德經里面說“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就包含有美色。
孔子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他并不排斥人與生俱來的各種欲望,但強調知足寡欲,也就是不可過欲,要以無欲的態度來滿足正常的欲求。可見老子和孔子對色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老子對色的態度,要比孔子更具有人性化,因為要讓一個人完完全全地去抵抗自己的天性,實際上與人性的自然規律相違背的,所以老子強調,萬事萬物都應該首先遵循天道自然,然后加以自律,這才是蕓蕓眾生普遍可以做到的事情,由此可見,在這一點,老子的確比孔子這種完美主義者,要更加現實,也要更為高明,不知道你的看法是怎樣呢?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