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何抗擊匈奴一直堅守不出最終戰勝?
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何抗擊匈奴一直堅守不出最終戰勝?
在本期圖文中,老龍將會和大家說一說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名將叫李牧。這個李牧是何許人也?不妨跟隨老龍一起去看個究竟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以抵御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后將李牧殺害。為此,宋朝的徐鈞曾作有一首詩,詩名就叫《李牧》,一共是如下的四句話:
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
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
本期圖文涉及到李牧的內容,是有關他在早期駐守趙國北境抗擊匈奴的歷史故事。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上一員優秀將領。經常駐扎在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雁門郡(今山西西北和內蒙交界處),以防備匈奴的入侵。
他根據情況的需要設置官吏,收來的貨稅都直接送到將軍帳下,作為士卒的開銷。每天都要殺幾條牛以犒勞士卒。他教戰士們射箭,騎馬,嚴密把守烽火報警設施,多派偵察人員,對士卒給以優厚待遇。
李牧還制訂了一條規章,說:“匈奴如果侵入邊境來搶掠,立即退入營壘防守,有敢于擅自逞勇捕獲俘虜的殺頭。”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烽火臺便發出警報,戰士隨即進入營壘堅守,不敢迎戰。
像這樣做,有好幾年,也沒有什么傷亡和損失。然而匈奴卻認為李牧膽子小,即便是趙國邊境的士卒,也認為他們的將領怯懦。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憤怒了,把李牧召回來,派遣別人代替他的將領職位。
過了一年多,匈奴經常入侵。趙軍出來迎戰,多是失利,傷亡損失頗多,邊境也無法種田和放牧。趙王再次請李牧到邊境任職。李牧關上門不出來,堅持說自己有病。于是趙王就強迫他出來,派他去統帥北面邊境的軍隊。李牧說:“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仍舊像從前一樣,這樣我才敢接受命令。”趙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李牧到了北部邊境,仍按照原來制訂的規章辦事。匈奴在幾年時間無所虜獲,但人們始終認為李牧膽小。邊境的士卒經常得到犒賞卻不讓他們去打仗,都希望有一戰的機會。于是在這時,李牧就挑選了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為一萬三千匹,曾經獲得百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能夠拉弓的射手十萬人,全都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他還放出大批百姓所養的牲畜,任其奔跑;讓人民布滿了田野。
匈奴用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裝敗走,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單于聽到這一情況,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布置了許多奇陣,組織兩支軍隊從左右包圍反擊匈奴,殺死匈奴十幾萬人馬,還消滅了檐襤,擊敗了東胡,使林胡投降,單于兆跑了。這以后十幾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上的城邑。
剛才已經說到過,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駐守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以抵御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后將李牧殺害。李牧死,趙國亡。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杰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后者則是圍殲戰的范例。他的無辜被害,中了秦國奸計,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后人無不扼腕嘆恨。
所以,最后老龍在此要提出一個觀點:即亡趙國者,不是秦國,而是趙國國君。亡六國者,不是秦國,而是六國國君。您對這個老龍觀點是怎么看的呢?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