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發以求功名讓曹休石亭之戰上當的東吳太守
割發以求功名讓曹休石亭之戰上當的東吳太守
石亭之戰對于孫權的東吳政權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因此戰過后不久孫權就當皇帝了。那么,此戰是因何而起,又是誰引誘曹休上當促使這次戰爭發生的呢?
(曹休圖片來源于網絡)
石亭之戰發生在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當時,吳國的鄱陽太守周魴托人給魏國的大司馬、揚州牧寫信,說他害怕被殺,打算獻郡投降,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上書魏明帝,請求進入吳境接應周魴。魏明帝同時派出司馬懿進軍江陵,賈達進軍東關,三路人馬同時前進。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率領中軍出擊。同時任命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率三萬人馬攻擊曹休。曹休知道自己被吳國人欺騙,但仗著兵多,還是想和吳國交戰。魏國尚書蔣濟上書魏明帝,認為曹休深入敵境,和孫權的精兵對陣,而吳國大將朱然等又在長江上游,處于曹休的背后,形勢對曹休并不有利。
前將軍滿寵也認為,曹休盡管明智果斷,然而他缺少指揮這樣大規模作戰的經驗,現在他所走的路,背靠湖泊,傍依長江,容易進軍,難以后退,一旦出現意外,將難以退回來。尤其是要十分注意無強口這個地方。魏明帝還沒有對滿寵的上表給予回復,曹休和陸遜已在石亭交戰。陸遜自己在中路,命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兩翼,三路人馬齊頭并進,沖向曹休埋伏的士兵,并乘勢趕走了他們。吳軍追擊著逃走的魏國敗軍,一直到達夾石,斬殺俘虜一萬多人,繳獲各式牛馬車一萬多輛,魏國軍隊的軍用物資器械幾乎全部丟棄。
在曹休上表請求率兵深入吳境接應周魴時,魏明帝命令賈逵率兵向東和曹休會合。賈逵認為,吳國人在東關并沒有防備,一定是將軍隊集中到皖城,曹休輕敵深入,必敗。因此部署各將領,水陸并進,迅速向前行進二百里。賈逵軍俘獲到了吳國士兵,他們供述說曹休已經戰敗,吳國正派軍隊將要切斷夾石。此時魏國各路將領不知所措,有的害怕前行遭到吳國的攻擊,想要停下來等待后援。賈逵說,曹休在外兵敗,回歸路絕,進不能交戰,退無法返回,正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怕他等不到天黑。敵軍認為我軍沒有后續部隊,因此才這樣做,如今我們迅速前進,出其不意,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這樣才能打敗敵人。若等待后援,讓敵軍占領險要,切斷曹休歸路,到那時,我軍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命令部隊以加倍的速度進軍,同時多設置旌旗戰鼓作為疑兵。吳軍看見賈逵的軍隊果然驚慌逃走,曹休這才得以返回。
曹休回到魏國,魏明帝雖然沒有降罪于他,但失敗的陰影是始終存在的,不久背上的毒瘡發作而死。
那么,曹休為什么開始會相信周魴真的是來投降呢?或者說,曹休就那么好騙嗎?說起來,周魴的誘敵之計,還真的就是吳國人精心設計的計策。當初,孫權命令鄱陽太守周魴秘密訪求已在北方知名的山越宗族首領,讓他去騙誘揚州牧曹休。周魴回復說:“山民首領,卑賤低下,恐怕不能勝任,事情如果泄露,更無法使曹休上鉤。”于是請求派自己的親信持書信去誘騙曹休。孫權批準后,周魴就給曹休寫了一封信。周魴的信共有七條:一是說我能成為您的州民,實屬僥幸,因為仰慕,所以不遠萬里前來歸順;二是我在東吳受到了譴責,災禍隨時可能降臨;三是一旦受到吳王孫權的猜忌,怕是一輩子都難以翻身了,這個有先例可循。現在東吳已經準備進攻北方,我準備在這時候率領全郡起義,為您當做內應;四是我派去的兩個人都是我的心腹,他們是以投降的名義前去送信的,根本就回不來了,即便是回來也是和原來同樣的罪名;五是說鄱陽的百姓并不是真心擁護孫氏政權,叛亂的念頭仍然存在。在這時候孫權用兵,等于是造成了這一帶的空虛,正好給了一個內外接應的好時機;六是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良機,希望您接受以前吳國有人投降沒有接應失敗的教訓,仔細審查一下我說的話;七是要一些將軍和爵位的賞賜。為了讓這出戲演得逼真,孫權還不斷派出官員到周魴那里查究各種事情,周魴自己也到鄱陽郡門下,放下頭發(另有一說是削發)表示謝罪。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配合,曹休這才信以為真。
有意思的是,此戰過后,周魴真的成為了將軍,也被封了侯爵,只不過是孫權給的。大軍凱旋后,孫權和諸將宴會,高興地對周魴說:“你放下頭發承擔著大義,成就了我的大事,你的功名,應該記錄在史冊上。”于是任命周魴為裨將軍,封為關內侯。
后人在評論周魴引誘曹休一事上說,人要死得其所,行義在于不茍且。周魴作為郡守,職責在于治理地方,而他卻自己主動提出來誘敵,寧可削發也要求取功名,雖然事情成功了,卻不是君子應有的行為。說起來,這是孫權最早提出來的計劃,周魴不過是進一步發揮了而已。作為一國之主想的是這種戰術小計,吳國后期軍事上沒有大作為也就可想而知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吳國雖然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但以這種茍且方式行事,又怎能為后世之人效法!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