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曹操平步青云?而董卓卻一敗涂地?
提起“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解三國的人都在熟悉不過了,干過這事兒的有兩位,第一位是董卓,第二位是曹操,這個戰(zhàn)略方針可以說是在當時是最好的一種,為何董卓遭十八路諸侯討伐,最終一敗涂地,而曹操卻一路高歌猛進,一統(tǒng)北方,進封魏王,為日后曹丕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那么,董卓比曹操差在哪了?
說起董卓進京,就要從東漢末年,皇帝昏庸,親近宦官,導(dǎo)致宦官專權(quán)說起。當漢靈帝駕崩之后,漢少帝劉辯繼位,因其年幼,大權(quán)落入其母何太后及其兄弟大將軍何進之手,至此,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與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勢力為了權(quán)力開始內(nèi)斗,本來大將軍何進手握兵權(quán),想要清除十常侍本不需要假借他人之手,但其聽取了袁紹等人的建議,西召董卓進京,導(dǎo)致十常侍恐慌,遂先下手為強,將其誘殺。
董卓還沒進京,這何進已經(jīng)先死,他遂以誅滅十常侍之名義,進軍洛陽,行伊霍之事,廢少帝,立獻帝,自封相國,大權(quán)獨攬,任人唯親,殘暴無度,天下群雄奮起而逐之,最終被義子呂布斬殺。
我們再看曹操,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伐董卓、滅呂布、破二袁、征烏桓、平西涼,一舉平定北方,敵對勢力僅剩劉備、孫權(quán),統(tǒng)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后進封魏王,名雖為臣,但實則已行天子之事,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倆人差距這么大呢?
首先,我們看董卓入京之時,當時漢朝雖已經(jīng)到了名存實亡的危難關(guān)頭,但是大部分人心中還是以漢室為尊,董卓擅自廢立皇帝,京中朝臣對董卓這個外地軍閥專權(quán)都心存不滿,只不過礙于董卓當時的勢力不敢明面反叛而已,而天下群雄則不然,紛紛揭竿而起,對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討伐;而曹操雖然也是控制著漢獻帝,但是最起碼從面上過得去,衣帶詔這事兒之后,漢獻帝身邊再無外人,皆為曹操心腹。
其次,董卓勢力雖大,但生性殘暴,倒行逆施,貪圖享樂,致使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人心盡失,充其量也就是個土匪頭子;而曹操則不然,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施行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因此人心向背,立判高下。
最后,就是官員的選拔制度,因為漢朝一直都是察舉制,當官全靠推薦,所以非常容易腐敗,董卓更是任人唯親,對反對自己的一律處以酷刑;而曹操則推行“唯才是舉”,大量的挖掘了實用型人才,后來曹丕為了拉攏士族支持,推行了九品中正制,終于成功改朝換代。
綜上所述,初期的董卓比曹操的實力要雄厚很多,但倆人差在格局,差在眼界,差在胸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曹操能拜相封王,而董卓最終只能眾叛親離,橫尸街頭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