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集團的五子良將,他們在正史上和在《三國演義》里的結局同不
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張郃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曹魏集團五子良將,與劉備蜀漢集團的五虎上將齊名。
都說《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假,咱們來捋一捋演義與正史上五子良將的變化有多大。
一,張遼
演義:
小說里,曹丕點起大軍御駕親征,想要教訓東吳,張遼為隨軍大將。東吳方面收到風,徐盛踴躍請戰,被孫權任命為主將,徐盛不愧是名將,他一夜之間,在建業(今南京)筑起了綿延百里長的連城,城上扎有蘆葦做的假人,曹軍不知,看到后大驚失色。
要命的是,曹軍搭乘大船已航行到了江中心,進退不得,恰巧曹丕的旗艦又遇上風浪,整船差點被掀翻了,嚇壞了不會游泳的曹兵。
這時候,曹真派來了小船來救曹丕。
屋漏偏逢雨,曹丕剛上岸來聽斥候報趙云要攻擊長安,曹軍急急忙忙往回趕,這時候被埋伏在岸上的丁奉部截住廝殺,張遼迎戰丁奉時,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間,幸好得徐晃救了,回到許昌后不久,箭瘡崩裂而死。
小說特別喜歡用箭瘡崩裂死來給大將做終結,不知道是不是特殊愛好。
正史:
正史上說張遼是得病死的,他一直駐扎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當得知他生病時,曹丕派劉曄帶很多太醫去給張遼治病。可惜,在病剛剛有些好的時候,他又被曹丕派出戰東吳,并取得了勝利,不久,病情復發,死在江都了。
“遼還屯雍丘,得疾。……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于江都。”——《三國志·張遼傳》
二,于禁
于禁,晚年是比較凄涼的,且他履歷上因為投降而帶上了污點。
演義:
之前因為關羽攻擊襄樊,而于禁和龐德被派去救援,卻被關羽掘開漢水,水淹七軍,成就了關羽威震華夏的赫赫之名。
此戰中,龐德寧死不屈,被關羽斬于陣前,而于禁卻向關羽投降了。
當吳軍擒殺關羽,把于禁放回去的時候,整個曹魏集團的人都嘲笑于禁的軟弱怕死。
曹丕也鄙視于禁的為人,特意派人在曹操陵墓的墻壁上,畫上關云長水淹七軍,龐德站著死,而他于禁跪著生的畫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于禁見到后,又羞又憤,氣出了病來,不久就死去。
小說里于禁的結局和正史上的一樣,羅貫中先生沒有修改。
正史: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志·于禁傳》
三,樂進
演義:
樂進是整個三國中最沒存在感的一位將領,不論正史小說,《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這是樂進最后一次跑龍套。此章講濡須口之戰,甘寧剛剛百騎劫曹營回來,凌統眼紅甘寧出了風頭,他也向孫權請戰。
恰巧張遼帶兵來罵吳軍挑戰,凌統遂帶兵迎上去,這時候張遼派出樂進迎戰凌統,兩人拼斗了50多回合也不見分勝負,曹休在一旁放冷箭,射中了凌統的戰馬,凌統被戰馬掀翻倒地,樂進剛想一槍結果了他,誰知道樂進的面門中了一發冷箭,原來是甘寧陰射他的。
雙方軍隊救回各自的主將,曹操也叫樂進回軍帳里去治療。此后,再無樂進的戲份了。
筆者覺得羅貫中先生應該也安排個箭瘡迸發的。
正史:
《三國志》里對樂進結局的描述非常少,而且死得也很突然,之間還好好的加官進爵,就是突然死了,難道是壽命到了?
“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三國志·樂進傳》
四,徐晃
演義:
魏國邊將孟達,想投降蜀國,聯絡了諸葛亮,約定時間舉事。
但是,此事被金城太守申儀家人泄密給了司馬懿,司馬懿迅速帶領大軍前去平亂,剛好遇上了半路上晃蕩的徐晃,徐晃自告奮勇做先鋒大將。
這時,孟達在新城還沒舉事,看到徐晃帶領一票人馬來到,并大罵他孟達反賊,孟達大驚之下,取過弓箭拉滿一射,誰知道歪打正著,射著了徐晃額頭,徐晃軍士們趕緊把他救回來醫治,但已無力回天,徐晃當晚即身死,享年五十九歲。
正史:
歷史上并沒說徐晃死于公元227年,是病死的,至于是何病,史料沒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病篤,遺令斂以時服……太和元年薨,謚曰壯侯。”——《三國志·徐晃傳》
五,張郃
演義:
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的時候,因為無什么戰果,而且收到信息說魏國想邀吳國從合擊蜀國,諸葛亮遂急急忙忙退兵了,這時候司馬懿問各位將領,誰敢追擊?
這時候張郃最后一次上場了,他竟然打了雞血一樣要追擊蜀軍,司馬懿“好心”提醒,要小心埋伏哦。
張郃還是沒聽,然后嗷嗷的追上去干蜀軍,誰知在劍閣那里中了蜀軍的埋伏,被萬箭穿心射死了。
正史:
歷史上的張郃結局和演義一樣的,地點、時間、中埋伏被箭射死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張郃是被司馬懿陰死的,本來諸葛亮退走,張郃是不想追擊的,但是司馬懿利用主帥的身份強逼張郃去追擊,致使張郃中埋伏被射中右腿死,此事記錄在魏略里。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右髀而死。”——《魏略》
總體上來說,小說和正史出入不是很大,真正是三分虛假,七分真實,但是三國演義千萬不能當為歷史去看,因為大部分細節問題,都是藝術修改過的,歷史并沒發生過的。
就已張郃來說,這是司馬懿為掌權排除異己,而陰死了他。在小說里卻說是張郃貪功追擊,冒失而死,是偏離了歷史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