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弱國儒生,面對列國豪強霸主而不懼,以雄辯之術攪動天下風云
提到儒生,估計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儒生是柔弱、嬌嫩的,屬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那種,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或者說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儒”,什么是真正的儒家精神。
儒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需要的需,故“儒”字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是人們所需要的,或者說人民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儒生們就去創造實現什么樣的社會,這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博愛精神,是一種大愛無疆的高尚胸襟。
儒家的發源地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是魯國人。儒家的發源地之所以在魯國,根本原因就在于魯國國君與周代王室同出一脈,魯國的初代國君,就是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美譽之稱的周公旦的長子伯禽。正是由于魯國與周王室之間的特殊親密關系,故魯國的宗法制度與周禮幾無二致。尤其到了春秋禮崩樂壞的時期,當時的周王朝的影響力,可謂是江河日下了。而此時的魯國卻還在強盛時期,故當時的各國諸侯都稱“周禮盡在魯矣?!?/p>
其實魯國也不像世人所感覺的那樣一直是個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強國。自從伯禽就任魯國君上之日起,魯國就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幾個藩屬國,與齊國一道守護著周王朝的東部疆土,以便控制、威懾盤踞淮河流域的淮夷、徐戎等蠻夷部族。魯國君王先后平定了三監之亂、徐戎淮夷之叛,極大了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
魯國也從平定這兩場叛亂中,得到了很大的好處。首先周王朝歷來有優待同姓的國策,尤其是周公旦對周王朝的巨大貢獻,故周成王在周公旦病逝后,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這樣魯國在政治資歷上,能夠俯視周圍列國。其次,魯國在平定這兩場叛亂過程中,得到了殷商王朝的精英族群,由于這批殷商遺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經商才能,加上魯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導致魯國鹽鐵等重要資源相當豐富。這些條件加上一起,造成了魯國長達數百年的強盛時期。
在齊桓公稱霸前后,魯國的桓公、莊公、嬉公在位期間,是魯國最強盛的時期,其強大到甚至一度與齊國爭奪霸主地位,尤其是魯僖公,甚至率領眾諸侯南與楚成王爭雄,西與晉文公抗衡,甚至到了戰國初期,仍有些許諸侯國朝貢魯國。
不過魯國有高光時期,也許慘遭滅國的悲慘時期,在春秋中后期,由于魯國常年陷于諸子爭位、朝臣爭權的內亂之中,致使魯國國運大衰。尤其是在春秋時代即將結束前,魯國就遭受了一場滅國之禍,要不是一介儒生的出現,恐怕魯國要早滅亡數百年吧,他就是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端木賜。
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衛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位列孔門十哲。當孔子聽聞自己的母國魯國,正遭受齊國的進攻,頓時陷入了焦躁之中,孔子的弟子們聽聞恩師的母國即將陷入滅亡的困地,都自告奮勇的向孔子請求由自己去救魯國,可孔子都沒有批準,直到端木賜向孔子請求,孔子才欣慰的點頭同意。
端木賜在接受救魯國的大任后,第一個目的地沒有選擇魯國,而是直接趕往意欲滅魯的齊國都城臨淄,求見當時意欲代齊自立的齊國相邦陳恒,端木賜在見到陳恒后,絲毫沒有提及讓齊軍停止攻魯的意思,而是以陳恒的立場出發,說攻魯于齊國國君有利,可對于相邦來說卻不利,因為魯國弱而齊國強,齊國攻魯定可戰而勝之,甚至戰而滅之,這樣的勝利有利于彰顯與相邦不和統軍將領的威望,統軍將領勝而驕且君恩日隆,這樣下來很不利于相邦的謀劃。陳恒聽到此種言論,立即明白讓齊軍攻魯是個敗筆,于是他向端木賜問計。端木賜順勢指出,只有讓齊軍轉道攻吳才對相邦有利,因為吳甲兵之強天下皆知,齊吳交戰齊軍起碼會受到重創,那樣統軍將領威望驟降,并且與相邦敵對的勢力定會受到重大損失,如此下來相邦就可以安心謀劃如何代齊了。陳恒聽聞此計很是贊賞,決意依計實行,可又想到,大軍以發兵伐魯,豈可朝令夕改?端木賜答道:“這個相邦無需擔心,只要相邦設法讓齊軍緩進慢行,吾可讓吳軍北上救魯,這樣相邦就可以安心了。”陳恒聞言大喜,端木賜也隨即南下入吳。
端木賜之所以能說動齊軍不伐魯,是因為當時的齊國的權利基本在相邦陳恒的手中,陳恒當時也急于謀劃代齊自立,不過齊國內的一些大族對此持反對意見,陳恒就想采取戰爭的方式強化自己的權利以便奪權篡位。而端木賜也一針見血的指出,只有對外戰爭失敗,才是真正有利于陳恒代齊謀劃的。
端木賜到達姑蘇城見到了吳王夫差后,也從吳王闔閭的角度出發,現下齊國正在攻打魯國,若大王以救魯的名義與齊軍交戰,以吳軍的彪悍精銳,定可以弱齊存魯,那樣的話大王就可以攜伐齊之勝威逼晉國,成為天下霸主。端木賜的言論與夫差的想法如出一轍,當時夫差統領下的吳國,在數次伐楚和伐越勝利后,夫差的自信心極度膨脹,生出了稱霸的念頭。當時的吳國有實力,君王有稱霸的欲望,只是缺乏一個機遇罷了,而齊國伐魯正好給了夫差這個機遇,故端木賜才能成功說服吳軍北上救魯。
不過夫差也有顧慮,那就是位處吳國東方的越國,他擔心越國會在吳軍大舉北上之際乘虛伐吳,針對夫差的顧慮,端木賜提出由他去說服越王勾踐,讓勾踐親自統兵跟隨吳軍北伐。夫差聞言頓時同意,只要勾踐親自帥軍前來,那么吳軍立即北上救魯。
其后端木賜直達越都會稽,對勾踐說吳王現下正籌謀救魯伐齊,可他仍然擔心越國帶來的威脅,所以夫差準備先伐越后伐齊,這樣的話越國恐怕會危在旦夕。聽聞此言的勾踐頓時大驚,于是向端木賜請教救越良策。端木賜指出,吳王眼下正圖謀霸業,只要大王讓越國精兵跟隨吳王北上,吳王才會不擔心越國會不會乘虛作亂。不僅如此,大王還應該向吳王進貢珍貴寶物以悅其心,言辭卑微以驕其志,這樣下來吳王肯定會興兵伐齊的,若齊勝大王可以安枕無憂了,若是吳勝,圖謀稱霸的吳王,肯定會逼迫晉國承認他霸主地位的,我在離開大王后就會去拜見晉公,讓晉國提前準備,只要吳勝齊敗,晉國為了遏制吳國在北方的擴張,定會與吳軍交戰,如此吳軍定會深陷北方戰場,大王則可以帥軍伐吳復仇了。越王勾踐聽取了端木賜的謀劃,并按照端木賜的計策行事,吳王夫差果然統兵北上了。
其后端木賜求見晉公,說吳軍正欲伐齊稱霸,既然是稱霸,吳軍勝齊后定會逼迫晉國承認其霸主地位,故晉公最好提前安排,到時可以更順利的遏制吳國。端木賜在游說各國諸侯了,回到了孔子的身邊。
之后的情況果真如端木賜預料的一樣,吳國在得到越國的精兵后,立即北上救魯伐齊并大敗齊軍于艾陵,首戰即勝的吳軍沒有休息,為了與晉國爭霸,吳王夫差統領精銳吳軍前往黃池,由于晉國的提前準備,夫差圖謀成為霸主的夢想落空,只得與晉定公、魯哀公舉行盟會,三國君王共同站在了封禪臺上。就在吳王志得意滿的站在封禪臺上了,越王勾踐已經攻下了吳國都城姑蘇,在這之后不久,吳國滅亡了。
端木賜之所以能讓列國君主,對他言聽計從,主要是因為端木賜對他們的想法十分清楚,以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并給出最佳答案,故列國君主無不依計而從。端木賜的游說,最終導致了魯存、齊亂、吳亡、越霸、晉強的結局。
其實儒家只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儒學最初也不是禁錮文人思想的,只不過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到來,儒學漸漸變成了帝王們鞏固王朝統計的工具,失去了儒學本來的面貌,放棄了儒家六藝中的射、御、數等重要技藝,迫使后代儒家士子淪為了統治階級的專制工具,如歐洲那般禁錮思想的宗教一樣,最終變成了儒教。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