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李世民是庶孽?沒錯,在楊勇李建成面前,他們就是有嫡庶之別
幾天前寫了一篇嫡庶之子在繼承權外并沒有太大差別的小文,又說了楊廣在他太子哥楊勇、李世民在他太子哥李建成面前是庶孽的話,結果,就引來一些讀者的批評,有位讀者特別憤慨的留言:“楊勇楊廣一母所生,你說楊廣是庶孽?李建成李世民一母所生,你說李世民是庶孽?”
攤手,顯然,這位讀者對嫡庶的含義沒搞太清楚,所以有點激動了,我就建議她去查下古代律法,了解一下在律法上嫡子是指誰的,她是一位挺優秀的讀者,真的去查了唐律,但好像仍沒搞明白其中名詞的含義。
本文就是針對古代的嫡庶到底怎么區別,以及楊廣、李世民能不能用庶孽來稱呼的問題展開的。
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宗法制講究“嫡庶”和“長幼”,所謂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就是古代社會的倫理和社會導向,但有些現代人并不了解嫡庶長幼,反而滋生出“嫡庶神教”這樣的群體。
在嫡庶神教的臆想中,嫡庶之間有天壤、云泥之別,嫡妻和嫡出子女神圣高貴不可侵犯,妾室和庶出子女卑賤如草芥被嫡系視為奴仆。嫡母可以把庶女賣到青樓,臣子家的嫡子可以鄙視皇帝的庶子,更有某某神劇中男主庶女只能嫁給平民乳母的孫子等等,真是各種荒誕不經、亂七八糟的說法都有。
那么,古代嫡庶之別到底是怎么區分的呢?在古人眼中,嫡子和庶孽都是指哪個群體的呢?
現代人看到“庶孽”這個詞時,下意識就覺得是很卑賤的意思,其實,在宗法上,“庶孽”只是和“嫡子”相對應的詞匯,他本身并不帶歧視的色彩。比如“有國家者必有嫡庶”,比如“禮莫重于嫡孽之分”等等,庶孽就是嫡子的對應詞。
何謂“嫡子”?何謂“庶孽”呢?
嫡子,就是“適(shi)子”,后來被簡化成“適子”,所以,適子=適子=世子,又通嫡子。孽,通“蘗(nie)”,蘗就是從木頭的根部萌生出的旁枝、分枝,木頭的分枝稱“蘗”,人的分支則稱“孽”,兩者意思是相同的。
詩詁(gu)曰:正長之子曰嫡(適),余眾曰庶支,庶謂庶孽之眾,如木之有枝也。(《欽定四庫全書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卷六)
所以說,除了繼承父親的嫡子之外,其余的孩子都叫庶孽,也叫庶子、眾子、余子、別子、支子、旁孽、旁支等等。
可能會有人不服氣,明明是正長之子都是嫡子,怎么你卻說只有繼承父親的嫡長子是嫡子,難道嫡次子、嫡幼子就不是嫡子了?
沒錯,嚴格地說,在身為繼承人的嫡長子面前,所謂的嫡次子、嫡幼子還真不是嫡子,他們都只是庶孽中的一員。
雖然從廣義上講,嫡子是指嫡妻正室誕育的所有孩子;但是,從狹義上講,從律法層面講,在社會主流面前講,嫡子只是指能夠繼承大宗的那個孩子,一般都是指嫡長子,其他孩子在嫡子面前就是庶孽。
因此,在鄭寤生、楊勇、李建成、李承乾這些合法繼承人的嫡長子面前,叔段、楊廣、李世民、李泰這些嫡次子們,在律法上、在世人眼中、在史家心中也都只是庶子、庶孽,和他們的胞兄之間有著嫡庶之分,并沒有比妾生的庶子高貴多少。
就連元朝的晉王甘麻剌,盡管身為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長孫,就因為奪位失敗,就被史家稱為庶孽?晉國的幼君奚齊,盡管親娘驪姬被親爹獻公立為夫人,他還是他爹指定的繼承人,因為很快被殺倒臺,最后還不是被史家稱之為“庶孽易嫡”?
那么,叔段、楊廣、李世民、李泰們在他們的大宗宗子哥哥面前稱一聲庶孽有什么不對?有什么值得叫屈的?憑他們臉大嗎?
可能還會有一根筋的人不服氣,覺得嫡次子、嫡幼子也是嫡妻正室所出,有高貴的出身,憑什么要和妾室生的低賤庶子混為一談,但不好意思,在嫡長子面前,嫡次子嫡幼子們還真不配稱嫡子。
在律法上,嫡子只有一個,就是嫡妻所生的嫡長子,并不是泛指嫡妻所生的所有諸子,嫡妻所生的其他諸子,律法上的稱呼是嫡子同母弟,從這個詞就足以證明,嫡子只等于嫡長子,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而嫡子繼承制的順序一般都是:嫡子(嫡長子),嫡孫(嫡長孫)、嫡子同母弟(嫡次子)、庶子(庶長子)、嫡孫同母弟(嫡次孫)、庶孫(庶長孫)。
所以說,宗法上所謂的嫡庶有別,其實是指嫡長子和庶孽眾子的區別,在嫡子面前,嫡子同母弟(嫡次子)和庶子不過是五十笑百,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同樣是有限的,只有嫡子掛了的情況下,才能顯出他“嫡子同母弟”的貴重。
不過這還得看朝代,在其他朝代,身為嫡子同母弟的,繼承順位還在第三,排在庶子前頭,但你要不小心投胎到大明朝朱爸爸家的親王郡王家,不好意思,你的繼承資格還不如庶長子。
因為《大明會典》在王國禮的封爵有規定:親王嫡長子十歲封王世子承襲親王,如果嫡長子掛了,就以庶長子承襲,次嫡子和其他庶子一樣到了十歲封郡王被分出去。
所以勒,你個親王、郡王的嫡次子有啥可驕傲的?還不是和妾生的庶子享受一樣的政治資源和待遇?
經常也會有人疑問,宗法制為何確定嫡長子繼承制呢?要是庶子中某人明顯具備漢武唐宗的能力,而嫡子就是晉朝惠安之流的德行,難道就眼睜睜看著惠安接班,漢武唐宗靠邊站?這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那是因為,這個不合理的制度,是經過古人們長年累月的驗證,才研究出來具備一定合理性才被確立的嫡子繼承制,當然不是因為嫡子長得帥,只不過是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的紛爭內耗而已,用漢儒何休的話來說,就是“皆所以防愛爭”是也。
《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就曾引用慎子的巧妙比喻:一只無主的野兔在跑,看到的人都想把他逮住,這時候,恐怕就是堯舜禹那樣的圣人也會拼命追趕,更何況一般的俗人呢?但為什么市場上售賣的兔子卻沒人去逮呢?自然是因為市場上兔子是有主的。
古代的繼承法也是這樣的道理,把嫡子立為繼承人,確立名分了,很多時候就能避免庶子的覬覦,沒有覬覦就不會產生爭斗,自然不會引起混亂。
雖然仍不免會出現庶孽奪嫡的情況,但相比立愛、立賢,嫡子繼承制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確立嫡子繼承制,就像有主的兔子一樣,大家都沒借口去爭去搶,要怪只能怪自己沒那個命,為啥不早點投胎?
在宗法社會里,除了嫡庶之別,還有長幼之分,嫡子之外的庶子們是要論長幼之序了,而不是你是嫡子同母弟就可以欺凌妾生的兄弟。
就像《紅樓夢》里寶玉出場,身為庶出的探春和賈環,就要站起來給寶玉哥哥行禮,而同樣庶出的迎春姐姐,則可以坐著等寶玉弟弟給她行禮,這,就是長幼之序,大家族之禮。
很多人喜歡拿《紅樓夢》來說嫡庶,他們都無視一點,迎、探、惜的待遇都是一樣的,寶玉和賈環的月例銀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寶玉受寵,經常被賈母和王夫人貼補,所以就顯得闊氣點,賈環沒人貼補,所以就窘迫點。
可能有人要說了,你不是說嫡庶沒太大差別嗎?這還不算差別嗎?算,這肯定算,親娘對親孩子還分五指有長短,身為嫡妻的貼補自己親孩子,這不更是人之常情?但我要問一句,王夫人敢當著賈政的面歧視賈環嗎?
別說當著賈政的面,就是不當面,賈環讓蠟燈里的滾油燙傷寶玉,王夫人恨得牙癢癢,才罵了賈環幾句,就在鳳姐的提醒下不得不作罷,但她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就把趙姨娘叫過來指桑罵槐。
同樣的,如果王夫人平時就對賈環橫眉冷對的,賈環在抄經時敢那樣作妖嗎?又是叫彩云倒茶,又是叫玉釧兒剪燈花,又是說金釧兒擋了燈影,還敢下手暗算寶玉,他不得跟嫡庶神教小說里的庶子那樣夾著尾巴當鵪鶉?
這一切說明什么?說明身為嫡妻的王夫人,在家庭內部的權威,還是大不過賈政,賈環是她丈夫賈政的庶出兒子,在宗法上同樣也是她的兒子,她對待賈環必須像對待親生子一樣,要像長孫皇后那樣撫育眾子一視同仁,所以,她不敢當眾辱罵賈環,因為,那不是當主母的欺凌庶子,而是在打她老公賈政的臉呢!
對賈政之流來說,有能力光耀門楣的兒子,比是嫡是庶更重要,不是身為嫡妻的想歧視就歧視的、想辱罵就辱罵的,歧視、辱罵老公的庶子,你看不起誰呢?
誠然,歷史上從來不乏家族內斗的情況發生,也的確有嫡子視庶孽為奴為仆的存在,比如北朝某些人家為了奪嫡就鬧得雞飛狗跳,但那都不是常態,那種是要受世人恥笑譏諷的。
更多家族倡導子弟的第一要務是敦親睦族、兄友弟恭,嫡庶兄弟們抱團取暖,一起努力光大門楣、光宗耀祖。
因為從血統上來講,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孽,都是托體先父,是他們老爹(老木頭)的支脈,他們的區別無非是嫡子代表主干(大宗),庶孽代表枝干(小宗),大宗只有一個,小宗卻有很多個,如大宗出現斷層時,就需要小宗替補。
所以,嫡子和庶孽是同氣連枝的手足兄弟(劃重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亡國滅種犯事抄家一個都跑不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親骨肉。
而不是嫡庶小說里那樣嫡子驕橫跋扈,庶子陰險低賤,兄弟之間斗得跟烏雞眼似的,相攻相克、互相挖坑一起讓家族完蛋的狀態。
最后,以伯邑考、姬發兄弟的故事結尾吧,伯邑考身為嫡長子,就因沒有二弟姬發賢明,沒有過錯的他就被老父親姬昌廢棄,身為周公他爹的姬昌為何帶頭犯矩呢?
漢朝的賈誼在《新書》中,就揭示姬昌廢嫡立庶的真相,原因太簡單了,如果平庸的伯邑考即位,姬氏祖先就只能繼續享受卿大夫級別的祭祀,但如果傳位給野心勃勃的老二姬發,那姬氏祖先說不定就能享受天子的祭祀啊!
最后,人家姬發也真的做到了不是?所以說,在絕對的利益面前,什么規矩,什么嫡庶之別,都算個niao啊!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