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個怎樣的人,他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文說清楚緣由
由于成王敗寇的原因,袁紹總被認為是一個愚蠢、無能、重虛名、好養士的世家公子,除了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以及長得一表人才、高大帥氣的身軀之外,袁紹就顯得一無是處了,實際上,這是一種偏面的看法。
任何人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這才是完美并且真實的人,袁紹也是如此,他雖然出現四世三公的家族,但他只是庶子出身,并非嫡子,在嫡長子繼承制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庶子地位與嫡子是天壤之別。
一、袁紹的優點
從袁紹被生父袁逢過繼給大伯袁成來看,至少在袁逢心目中,相對比于自己的嫡子袁基和袁術來說,袁紹這個庶子是可以送人的,從地位上看,袁紹在家族的地位是不如自己的兩個兄弟袁基與袁術的,但是,袁紹依靠自己的才能成為整個家族的族長。
袁紹
東漢末年的天下局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袁紹造成的,比如說袁紹勸大將軍何進誅殺所有宦官,還征召外軍進京脅迫太后,董卓能進京就是因為袁紹的推薦,由此引發了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的大火拼,直接導致了外戚一族與宦官一黨全部覆沒,袁紹功不可沒。
在面對董卓專權的局面,袁紹并沒有顯示出恐懼,他的表現是:抽出佩刀做了個揖就離開了。這說明袁紹有幾分英雄氣慨的,敢對董卓說不。后來當袁紹與公孫瓚作戰,被敵軍團團包圍時,田豐扶著袁紹讓他躲起來,袁紹猛然把頭盔扔在地上,說道:
大丈夫寧可沖上前戰死,躲在墻后,難道就能活命嗎!
然后袁紹就指揮自己的軍隊沖破敵軍的包圍,作為一方之主,袁紹的確有幾分英雄氣慨,并不是常規印象中的世家公子形象。
袁紹有英雄氣概
在討伐董卓的聯盟中,袁紹同樣憑借自己的影響力與能力,成為天下諸侯的盟主,這種地位就相當于天下公認的半個皇帝一樣,一個愚蠢無能的世家公子,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其中固然有袁紹家族的影響力,但更重要的,顯然就是能力。
當袁紹在河北發展時,世家大族盡相歸附,作為嫡子的袁術反而聲勢不如袁紹,袁紹從一個渤海太守開始,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河北四州,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
沮授曾經這樣評價袁紹: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將軍您在弱冠的年紀就入朝為官,名揚天下;又遇上奸臣想要廢掉帝王另立新君,您就憑著剛強正直的品格一馬當先主持公道。您獨自一人沖出洛陽,使董卓內心恐懼不安;您渡過黃河向北而去,渤海郡的百姓都期盼您的到來。您率領渤海郡的部眾,又聚集冀州的軍隊,聲勢威震黃河以北的地區,名聲廣播天下。
沮授說袁紹
沮授這話雖然有逢迎袁紹的嫌疑,但總體來說評價袁紹比較真實,沮授在話中至少表達了袁紹的三個優點:
1、名聲好。
袁紹20歲就能入朝為官,并且名揚天下,除了家世,還有能力,這才是名聲的來源。
2、性格剛強正直。
袁紹不愿意屈服于董卓,而寧愿逃離,并且領導了關東諸侯聯合起來反對董卓,這被沮授理解為剛強正直。
3、有百姓基礎,群眾擁護。
這是有證據的,袁紹去世后,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這是因為袁紹對待百姓非常仁愛,有百姓基礎和群眾擁護。
袁紹對百姓很好
二、袁紹的缺點
說完了袁紹的優點,再來說說袁紹的缺點:
1、不善用人
荀彧和郭嘉首先投靠的是袁紹,這兩人一個是治國的社稷之才,一個是打仗的謀略之士,都是一流的人才,但是,荀彧和郭嘉接觸過袁紹后,都離開了,他們認為袁紹非明主,根本原因就是袁紹不善于用人,不能成大事。
郭嘉在評價袁紹時,曾經說過一句: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這同樣是袁紹不善于用人的證據之一。
袁紹不善用人
官渡之戰時,袁紹命令顏良率軍進攻白馬,沮授反對這一任命,對袁紹說:顏良性格狹窄,雖然作戰勇猛,但這個人不能單獨使用。袁紹不聽,結果曹操佯攻延津,施了個聲東擊西的計謀,然后殺了個回馬槍,輕松殺死顏良,這同樣是袁紹不善用人的例子。
2、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是郭嘉評價袁紹的話,意思是說:頭緒多,但缺少要點;計謀多,但沒有決斷。毛主席評價袁紹是“多謀寡斷,有謀無斷”,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袁紹手下的謀士很多,好的謀略也很多,但袁紹總是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例子就太多了,比如迎立漢獻帝,沮授早就勸袁紹迎立漢獻帝了,袁紹不同意,認為把皇帝迎來不好處理,就放棄了,結果就給了曹操機會,當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都,并借皇帝之名發號施令時,袁紹又后悔了,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
郭嘉評價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許攸建立袁紹派出一支軍隊偷襲許都,把皇帝搶回來,袁紹不同意,要先跟曹操決戰,后迎立皇帝,田豐建議袁紹,趁曹操發兵攻打徐州劉備的時機,派兵偷襲曹操的后方,袁紹以孩子有病為由拒絕了。
官渡之戰,曹操親自率軍燒毀了袁紹的存糧地烏巢,張郃建議先救烏巢,袁紹不同意,反而輕信郭圖的建議,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大營,結果曹操的大營沒攻下,烏巢也丟了,連張郃都背叛了。
這么多例子都證明了袁紹有再好的謀略,也不會決策,總是選擇了錯誤的謀略,而放棄了正確的,這就是袁紹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也可以理解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
田豐的正確意見袁紹不采用
3、不辯忠奸,好面子。
郭圖是個小人,但袁紹偏偏聽他的,田豐和沮授正直又有謀略,但袁紹總是不聽他們的謀略,袁紹無法分辨自己身邊的人誰忠誰奸。
官渡之戰是郭圖勸袁紹發動的,沮授反對,但袁紹聽從了郭圖的建議,發動了官渡之戰,結果失敗了,如果袁紹不發動,后來歷史的發展還真不好說。郭圖還在暗中詆毀沮授,說沮授的權力太大,最后讓袁紹分了沮授的兵權。
曹操偷襲烏巢時,郭圖勸袁紹攻曹操的大營,張郃勸袁紹救烏巢,袁紹又聽了郭圖的建議,結果失敗,郭圖怕擔當責任,于是又誣陷張郃不盡力,張郃害怕,干脆就投靠了曹操,然后袁紹在官渡就崩盤了,事后袁紹居然還不追擊郭圖的責任,因為袁紹分不清手下的忠奸。
袁紹不辨忠奸
官渡之戰前,田豐給袁紹獻了個三年疲曹之計,勸阻袁紹發動官渡之戰,袁紹不聽,還認為田豐是敗壞軍心,把田豐關了起來,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后,逢紀又在袁紹面前詆毀田豐,說田豐因為袁紹失敗拍手大笑。
這讓袁紹很沒有面子,于是回去后就殺了田豐,以田豐的才能,如果能在曹操手下,那至少是荀彧與荀攸的水平,這樣的人才就因為小人的詆毀,就被袁紹所殺,從另一方面來看,袁紹也是相當好面子的人。
三、袁紹的為人
曹操曾經評價過袁紹,是這樣說的:
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曹操評價袁紹志大而智小
我知道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卻缺少智慧,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忌諱別人有才智自己又沒有什么威嚴,軍隊多卻無明確的組織,將領驕橫卻沒有統一的指揮,土地雖廣,糧食雖多,但那都是給我準備的呀。
曹操這話固然有些貶低袁紹的意思,但也不無道理,如果把沮授評價袁紹的話與曹操評價的話放在一起看,就是真實的袁紹。
袁紹的志向很遠大,他的目標很可能是當皇帝,與袁術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袁紹走的路比袁術要扎實得多,而且袁紹從年輕時代就開始四處活動,并結交天下英雄名士,還因此被宦官集團所懷疑,但依然不能阻止袁紹的行為。
袁紹挑撥何進與宦官的火拼,實際上是在朝廷投靠混亂,讓士族掌權,因為外戚與宦官火拼之后,兩個政治勢力在東漢就此消失,接下來就是士族治理天下的黃金期,但是半路殺出個董卓,才讓形勢變得迷離,董卓本就是袁氏門生,可他不按常理出牌,但袁紹仍然是董卓最為忌憚的人。
袁紹曾經挑撥何進與宦官火拼
曹操說袁紹志大而智小,一方面袁紹志向遠大,另一方面袁紹在決策上屢屢失誤,所以成就了曹操,曹操說袁紹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一方面袁紹這人長得高大威嚴,是曹操所不能比的,另一方面當很多機會出現時,袁紹沒有抓住,田豐讓他偷襲許都,袁紹卻說孩子生病了,這就是膽小怕事的體現。
論士兵、糧食、土地,袁紹都強于曹操,但官渡之戰,袁紹卻輸給了曹操,曹操說袁紹的糧食、土地是為他準備的,這話多少有些張狂,實際上曹操的官渡之戰打得非常辛苦,差一點就被袁紹打敗了,曹操贏得很勉強。
綜合起來,袁紹就是一個志向遠大卻缺少智慧、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名聲顯赫卻在乎面子、剛強正直卻不懂用人、仁政愛民卻嫉妒他人、頗有英雄氣慨的世家公子。
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
四、袁紹家族失敗的原因分析
袁紹的失敗的轉折點就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就是許攸叛逃,許攸叛逃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家人在后方犯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逮捕。
本來犯法就應該逮捕,而不論是誰,從這事就能看出袁紹集團內部的問題:
1、法律不嚴明。
犯了法就應該受到制裁,但許攸顯然不這么想,如果法律能夠做到人人平等,許攸是不可能因此大怒而投靠曹操的,也就是說袁紹集團的法律并不嚴明。
舉個曹操的例子,曹操自己的戰馬踩到了莊稼,曹操把自己頭發割了以代為處罰,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任何人犯法都要處罰,主帥如此,部將敢犯嗎?當然不敢。所以說袁紹的法律不嚴明,有所偏袒。
袁紹用人不當,法律不明
2、用人不當。
許攸其實是個勢利的人物,家人犯法就要投靠敵人,還把原主公給出賣了,這樣的人能用嗎?顯然不能。而且許攸在此之前還干過圖謀廢除皇帝的事,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與董卓同罪,皇帝是什么人都能廢除的嗎?
所以許攸這人并不忠心,他跟隨袁紹也是有野心的,結果因為家人犯法就投降了曹操,那他的家人不是更會被袁紹所殺嗎?這樣的許攸并不值得用。
3、內斗嚴重。
袁紹的成功是因為士族的支持,失敗是因為士族的內斗。袁紹手下的人內斗非常嚴重,袁紹本人無法制止,或者無力制止,袁紹手下的人才有:沮授、田豐、審配、郭圖、逢紀、辛評等人,這些人全部出身世家大族。
郭圖曾經詆毀過沮授,說沮授權力過大,導致袁紹讓郭圖與淳于瓊分了沮授的兵權,郭圖還誣陷過張郃,導致張郃、高覽投降了曹操。
袁紹手下內斗非常嚴重
逢紀曾經誣陷田豐說他嘲笑袁紹在官渡的失敗,導致袁紹直接殺了田豐。袁紹去世后,逢紀與審配私下更改袁紹的遺命,立袁紹的小兒子袁尚為繼承人,而郭圖與辛評則擁立袁紹的長子袁譚為繼承人,雙方爆發了內戰。
盡管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但是袁紹的兩個兒子卻因為部將的擁立,自相殘殺,弄到最后拱手把河北四州都送給了曹操,袁紹無論是生前還是去世后,他手下的部將一直在內斗,袁紹無法制止。
反觀曹操,你根本看不到曹操手下的部將相互爭斗與殘殺,這是因為曹操能夠控制和制止手下人爭斗,并且能辯認忠奸,袁紹就做不到,這是他們兩人的差距,這也導致袁紹家族的垮臺。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