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是劉禪讀書的地方,七佛坊上面為何不落鳥,應該是這個原因
成都慈云寺曾是蜀國后主劉禪讀書之地,寺內內坐落著一座著名的七佛坊,據說七佛坊靈氣逼人,連小鳥都不敢在其上落腳。至于該說法是否正確?小鳥不落七佛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三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相對混亂的時代,前有董卓禍亂朝綱,后有三國鼎立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相互攻伐,天下蒼生受盡苦難。如果按照漢家正統而言,立國于成都地區的蜀國無疑是天命所歸,奈何蜀國實力孱弱,最終還是被魏國大將攻破,蜀國從此滅亡,后主劉禪也因此成為了俘虜,并在酒席宴前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按照歷史學家的論斷來看,蜀國后主劉禪無疑是一位庸才,他天生蠢笨,只能依靠軍師諸葛亮勉強維持蜀漢政權,加之蜀國人才凋零,劉禪最終葬送了父親劉備打下的基業,成為一代后主。不過在一些專門研究三國歷史的愛好者眼里,劉禪卻是一位心憂天下的明主,在他們的筆下,劉禪其實是大智若愚的代表,他在蜀漢岌岌可危時選擇投降,目的就是不想讓黎民再遭戰亂之苦,更不希望士兵們為維護劉家政權而白白犧牲。
蜀國后主劉禪究竟是蠢笨如豬還是大智如愚?我們暫時不作評價,但是劉禪與歷史上其他的名人一樣,在留下樂不思蜀笑柄的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不少物質遺產,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成都慈云寺。慈云寺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云頂山,是我國唐代十大名寺之一,距今約有1800年的歷史。據古籍記載稱,早在漢恒帝時期,安息國太子經過三世輪回為安世高法師在慈云寺閉關修行,他被稱作是魚達摩祖師并列的海外高僧,在中國佛教史上尤為著名。后來,慈云寺的名氣越來越大,往來的香客如云,最終引起了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注意,他將自己的未來接班人劉禪送到慈云寺,令其在此地讀書,學習帝王之道,以便日后接替自己掌管天下。
劉禪在慈云寺生活數年,在成為皇帝之后,他又命人對該寺再次修建,并取名天宮寺,直到天寶年間,唐玄宗才正式將寺名更改為慈云寺。
慈云寺古香古色,寺內青磚黛瓦古樹林里,顯得尤為清凈,是修心修身的絕佳去處。慈云寺內不僅有古老的銀杏樹,而且還有極不常見的娑羅樹,同時更有聞名遐邇的七佛坊。七佛坊是什么?七佛坊是寺內供奉七位佛祖之地,七佛分別為過去莊嚴劫末的毗婆尸、尸棄、毗舍浮、賢劫初的拘留孫、俱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
七佛坊是供奉七佛之地,此處佛光普照別有洞天,讓人不禁令人產生敬畏之感。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七佛坊居然從不落鳥,鳥兒似乎總是對其敬而遠之。既然七佛坊不落鳥,坊內自然也就沒有鳥糞的痕跡,如此奇景倒是讓寺內僧人清閑不少,畢竟他們不會再為清理鳥糞而苦惱。小鳥為何不會在七佛坊落腳?傳言它們是敬畏佛祖,不敢對圣物有所褻瀆。其實從科學角度而言,該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并不具備任何科學依據。鳥類智力低下,不可能存在對事物的崇拜之感,怎么可能會因為敬畏而不落腳于七佛坊呢?若是要探究其中的奧秘,我們還是需要從故宮殿頂不落鳥之謎說起。
故宮是明清帝王居住、辦公之所,是古代皇家威嚴的象征,與七佛坊不落鳥之謎相同,故宮也曾被傳言是因為皇家氣勢不凡才讓鳥兒望而卻步。后經研究發現,該種說法并不靠譜,故宮在修建期間,采取了特殊的鶯不落樣式,其特點有三:一為坡度大,根據鳥類生理平衡原理,使其無法平穩站立;二為墻脊寬,因為鳥類站立時需要采用爪抓扣的方式,墻脊寬于鳥趾間距,就會令其無法抓穩墻脊;三為墻面光滑,故宮的墻頂全采用高檔的金黃琉璃瓦鋪砌,明亮又平整光滑,即便偶爾有鳥兒落下,也無法在其上站穩,而是如落葉灰塵一般快速滑落。反觀成都慈云寺七佛坊,其實也設計了與故宮宮頂相似的琉璃瓦樣式,其角度、寬度、光滑度都為鳥兒站立創造了困難,故此,鳥兒也不會費盡全力的站在其上。
故此七佛坊也應該采取了鶯不落樣式,讓鳥兒不能駐足,不落鳥的秘密,已經被揭開了。
談及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的智慧,他們將巧妙設計融入生活,人為的制造了驅鳥裝置,保住了皇家與寺廟清凈之地的威嚴,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
參考資料:《慈云寺》雷方著四川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