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受降禮制度入手,來看看“文宋”霸氣的另一面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諸多封建王朝,而這些封建王朝雖然隨著時間流逝而不復存在,但都留下了獨屬于本王朝個性鮮明的標簽。諸如漢朝的標簽是“強漢”,因為其他朝代皆是“國恒以弱滅”,而漢朝則是“而漢獨以強亡”。還有明朝的標簽則是“剛明”,畢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很多人稱明朝為不屈剛明。
而今天宋安之要說的宋朝,其標簽也很明顯,就是有著“文宋”之稱。畢竟其文化發展程度,可謂是登峰造極,諸如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席,其文化之昌盛,也是公認的。
不過說起宋朝,可以說有些呈兩極化的情況,以文化來說,宋朝是當之無愧的“文宋”。但以軍事情況來說,宋朝對外戰爭可謂是輸得一塌糊涂,甚至被很多人稱之為“弱宋”。
雖然很多人以宋朝對外戰爭勝率很高來為宋朝辯解,但認真說起來,字面上的勝率的確算不得什么。因為宋朝大多打的是防御戰,而且在關鍵戰役上基本上都是輸的一塌糊涂,所以這個勝率高的這個說法,改變不了宋朝軍事上侏儒的一面。
再縱觀歷史,兩宋時期偏安一隅的南宋先不說,就以大致統一中國的北宋來說,先后被遼金壓著打,連西北的西夏都對其造成巨大威脅,南方的安南李朝更是“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可以說北宋在軍事上全面被周邊的大小國家壓制,也難怪后世很多人稱其為“弱宋”。
但仔細說起來,“弱宋”亦有其霸氣的一面,畢竟是結束了五代十國大亂世的朝代。那么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宋朝在開國初期收復了多個割據政權以后特意制定的受降之禮,來說說宋朝霸氣的另一面。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而這個禮儀之邦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具體深入到方方面面,諸如古代的受降之禮,就是接受失敗政權投降的一種禮儀。
籠統來說,受降之禮屬于是傳統吉、兇、軍、賓、嘉五禮之中的軍禮。不過受降這種事情一般來說也就是幾十上百年才出現一次,所以受降之禮,一直發展演變到了宋朝,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受降制度。
為什么受降之禮在宋朝才形成完整呢?
這其實與宋朝開國初期的赫赫武功有關系,雖然宋朝開國以后北伐屢屢受挫于遼國,但畢竟結束了五代十國大亂世,收復了大大小小數個政權,所以自然是使受降之禮發展完善。
自公元960年宋朝開國以后,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先拿下了湖北江陵一帶的高繼沖政權和湖南一帶的周保權政權。然后一鼓作氣拿下了占據四川全境的后蜀孟昶政權,之后再是南漢和南唐政權。到了宋太宗時期也就剩下北方的北漢和吳越的錢氏政權還有漳泉陳洪進政權。
在收復這些割據政權過程中,后蜀可以說是第一個重量級政權,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很是重視,因此宋史記載:“太祖平蜀,孟昶降,詔有司約前代儀制為受降禮”。
禮官們經過商議,最終拿出了一個具體方案:首先是孟昶這個降王還有后宮及其后蜀主要大臣,都要押往到開封接受受降之禮。
在降王孟昶到達開封的前一天,在大內舉行宴會還有大慶典的崇元殿,提前擺設好了御座和儀仗,規則如同過年一般。第二天孟昶到京之際,提前在明德門到皇城之間的天街陳列大隊的軍隊,有點類似于閱兵彰顯國威的意思。而明德門之外,要為孟昶還有隨行人員鋪設素案等。宋太祖趙匡胤等文武百官則在明德門樓之上,俯視著下方。
而孟昶穿著白色衣服和白色紗帽,總之就是一身白衣服,由專人引領著孟昶及其隨從一行,面朝明德門一字排開,然后孟昶朝著明德門下跪,將降表上交,俯伏在地上聽候發落。
降表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手中后,由宰相大聲宣讀。讀完以后再派人奉圣旨下樓,將孟昶扶起,其他隨行人從也跟著起來。
之后就是冊封禮儀,宋朝大臣先宣讀赦罪圣旨,然后宣布封孟昶為“秦國公”,還有其他人員的任命。這時候孟昶等人又需要跪一次,畢竟要叩謝皇恩。
明德門外復雜的禮儀完結以后,進城之后,又是另一套復雜禮儀了。
孟昶和隨從人員受封以后,自然是換上新衣服,然后到了升龍門外等著宋太祖趙匡胤駕臨崇元殿坐定以后,孟昶等人來到大殿之前要“舞蹈拜謝”(具體怎么個舞蹈法,就不清楚了),然后宋太祖趙匡胤大聲宣布“召孟昶升殿”,然后孟昶等人由東面臺階進入大殿,排定順序以后,孟昶又要再次叩謝皇恩,然后歸位,等一會再與他的隨從們舞蹈而出。
舞蹈結束以后,再由宋朝宰相率百官稱賀,然后宋太祖趙匡胤開始賜宴孟昶,等于是大功告成可以開飯了。
可以說這個受降之禮是相當復雜的,雖然并沒有侮辱孟昶,但又是叩謝皇恩,又是舞蹈的,相來對于孟昶來說也是個不小打擊,重點就在于給他一個下馬威,讓他老老實實當一個降王。
相對來說宋太祖太祖趙匡胤對于孟昶這個亡國之君已經算是很客氣了。為什么這般客氣呢,就是想要以孟昶為示范,來使其他割據政權早點投降,或者說抵抗心理弱一些,減少自己統一全國的難度。
像不配合宋太祖趙匡胤的南漢劉鋹,不只是負隅抵抗,還將廣州的府庫都給燒了,享受的待遇就不是受降禮了,而是“獻俘禮”了。
受降禮是客客氣氣的接受你的投降,而獻俘禮則是將你當成俘虜一般。這其中的差別可就大了,如果說孟昶大致上是以臣子之禮接受受降禮的話,那么劉鋹則是被當成俘虜了,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劉鋹等人脖子上拴著白絹子,如同牽狗一樣被牽來牽去的,可謂是相當屈辱的。
后來的南唐李后主李煜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面對宋朝勸降而不同意,繼續負隅頑抗,最后被滅國。
雖然在宋太祖趙匡胤授意下,宋朝沒有給李煜如同劉鋹那般恥辱待遇,但也是相當屈辱的。
到了宋太宗時期,吳越的錢俶和漳泉陳洪進歸于宋朝,因為這兩個政權一直是老老實實的,所以宋太宗并沒有對他們進行受降之禮,而是給予了不錯的政治待遇和封賞。
通過以上受降歷史,可以看出北宋開國初期也是相當霸氣的,結束了五代十國亂世,對于各方政權也是拿捏的很好。聽話的諸如吳越的錢俶和漳泉陳洪進,就不用進行受降禮了。配合的諸如后蜀孟昶主動投降,接受的受降之禮還不至于多么屈辱。不配合不聽話的諸如南漢劉鋹,則是給予其屈辱的“獻俘禮”待遇,可謂是因人而異,將馭人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只不過諷刺的是,宋朝開國初期制定的受降之禮歷史,本來屬于其霸氣的一面。但后續的發展卻出人意料,在宋徽宗在位時期,當時的議禮局編寫了一部內容相當詳細的《受降儀》,將宋朝的受降之禮進一步完善,本來并沒有什么,可偏偏宋徽宗一次都沒用上,就發生了靖康之恥,北宋不只是亡國,徽欽二帝享受的待遇,更是遠遠不如當初接受“獻俘禮”的南漢劉鋹,最后徽欽二帝都是受盡折磨而死,讓人唏噓不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