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身為皇帝,為何與朝臣爭吵十幾年,還是沒有立朱常洵為太子?
一說起皇帝,很多人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人家自己家的,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遠的不說,即使在立太子這個問題上,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想選誰就選誰。
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因為從歷史上看的確有些皇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盡管這個兒子是傻子也在所不惜。事實是這樣,但正常情況下,皇帝選擇太子看似是他們家自己的事,但并不是由著他們胡來的,尤其是在明朝。
萬歷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嚴格說他并非一個無能之輩,尤其是在早期,也曾奮發圖強,但到了后期他的做法漸漸令人不解。其中之一就是為了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萬歷皇帝有八個兒子,其中長子朱常洛與三子朱常洵是這場爭論當中被涉及到了另外兩位主角了。正常情況下,長子朱常洛憑借著出身完全可以成為太子,可萬歷不太喜歡他,偏偏要立寵妃鄭貴妃所生的老三朱常洵。
可是最終萬歷與朝臣爭論了十幾年,卻還是立了長子朱常洛。那么萬歷身為皇帝,為何與朝臣爭吵了十幾年,還是沒有立朱常洵為太子?
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明朝建立后是嚴格地在執行這項制度,朱元璋選擇了朱標,即使在朱標死了以后,朱元璋可不管燕王朱棣的呼聲有多高,還是堅持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了皇位,其實這就是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制。
靖難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可如此強勢的皇帝依然選擇了長子朱高熾,要知道他是非常的看不上這個兒子。可他依然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也是群臣敢于和皇帝叫板的最大的底氣。但正所謂愛屋及烏,從歷史上看還真的有皇帝不遵守這個,那為何萬歷就不行呢?
說起來,萬歷也夠強硬的了。當時首輔、次輔官職如此高的人竟然也只能離職收場,至于小官好幾撥都被流放、罷免了。可令萬歷沒有想到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是一波接著一波的上書,這讓他頭疼不已。
畢竟立太子是大事,看似是皇家內部的事,但畢竟涉及到國家利益,朝臣們還是很關心的。另外,大臣們之所以敢和皇帝叫板,也是因為當時的文臣地位很高,敢于向皇帝死諫,根本不怕死。
朱元璋雖然在建國沒有多久的時候就廢除了宰相,但不管是他還是朱棣事務繁忙,也夠累的,所以這就有了后來的明朝內閣制度。雖然內閣不同于宰相,但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尤其是后來的張居正,權力很大,不亞于宰相。
而明朝和宋朝一樣,文人相對是比較幸福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后期的東林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可萬歷沒有任何辦法,他要不繼續強硬,要不就是拖延。這兩個的確都不是好辦法,拖得時間夠久了,朝臣早已不耐煩了。可強硬也不行,面對這些反對的群臣,殺也不是,開除也不是。畢竟他也不敢把反對者全都攆走。
所以國本之爭最終的結果以萬歷服軟而結束,當然了,這其中還有萬歷生母李太后的干預。可見,反對者力量還是很強大的,萬歷不得不妥協。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