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是如何被司馬遷寫成了暴君的典型代表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元年,周文王十五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對殷商發起進攻。商軍主力在東南,無法征調,只得將戰俘臨時武裝起來進行抵抗。而此時帝辛已經受到了眾多貴族和巫師等的集體反對,軍心渙散,周武王以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與商軍交戰,商軍倒戈而前軍攻擊后軍。商軍因而大敗,此戰就是歷史上的牧野之戰。
周軍隨即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臺,穿上寶玉衣,投于火中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死后頭顱被周武王斬下,懸在白旗,兩位妻妾的頭顱懸在紅旗上,被送入周太廟祭拜周人祖先。
周武王在帝辛生前稱他為“商王受”,而在建國之后,給他一個惡謚之名紂(“紂”,綁馬臀的皮帶,引申為殘義損善),因此帝辛以“紂王”一名為后世人所知。
歷史上,紂王與夏桀一起,被當作是古代暴君的典型。
《史記》里記載:紂王“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嬖于婦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為人兇殘成性;殺害忠臣義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異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湯陰)七年之久。他為了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么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
《韓非子·喻老》有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帝王世紀》記載,紂王在位期間,西伯的嫡長子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當時負責替帝辛駕車。但某日,帝辛派人烹殺了伯邑考,并將他做成了肉羹賜給西伯昌,并說:“圣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西伯昌最后還是吃了肉羹。帝辛評價說:“誰說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因此,在眾多文獻中,紂王是一個實行炮烙之刑,濫殺無辜,開設酒池肉林,窮奢極侈的昏暴之君。他與夏桀并論,在中國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詞。特別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流行,“助紂為虐”更是成為紂王的標簽,將紂王推上了殘暴荒淫的巔峰。
而實際上,紂王繼位后,定都于沫(前1082年),后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在位期間,他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商朝國力逐漸強盛,對人方(周人稱之為東夷)、林方、虎方等用兵,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之后最終取得了勝利,并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然而,對人方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對商紂王的暴虐產生了質疑,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什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后世言惡則必稽焉。”經歷史考證,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只列舉了帝辛的聽婦人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等四條罪狀,再有也就是酗酒、相信自己有命在天。而紂王的其余70多條罪狀大都是周朝以后逐漸增加,戰國時期增加了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等等。
特別是司馬遷《史記》記載紂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脯鄂侯尸;剖比干,現其心等事情。這些事情在商周史料中都是沒有的。在商周的史料里,根本找不到紂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不了解歷史真相,為了向世人宣揚“惡有惡報”,便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狀,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漢代以后的統治者繼續把紂王作為反面形象宣傳。
再比如酒池肉林,其實是夏朝桀王的標簽卻被安在了商紂王的頭上。西漢劉向《新序·刺奢》,夏桀為了享樂,動用很多人力物力去修筑用作享樂的建筑:“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韓嬰的《韓詩外傳》卷四,甚至對這個酒池作了詳細描述:“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可以看到桀王的酒池,不單可容納到三千人同時縱欲豪飲,甚至可以供桀王與其寵妃妹喜在池上泛舟,相當夸張。當然,《韓詩外傳》記錄的都是一些歷史上的趣聞軼事,可信性不高,但在夏桀年代首先出現了酒池,爭議不大。
至于為何大家都會將酒池肉林全數推給紂王,這其實都拜司馬遷所致。他在《史記?殷紂王》這樣記載:“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自此之后,無論是古人或今人,大家一提起酒池肉林,第一個想起的便是紂王了。
毛澤東評價紂王:“其實他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太好,所以以后失敗了。”
那是什么原因使紂王變成殘暴荒淫的代言人的呢?
其一,宣傳需要。勝者為王敗者寇,當時的周王朝雖然滅了商,但并不是一個大國,它要鞏固它的政權,穩定和籠絡它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紂王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于是滅掉商紂王的西周帝王們,以及其后的御用文人們,根據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紂王的事一再編排,終于使他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人。
其二,紂王身邊有個妲己,可迎合“女人是禍水”的論調,可以順理成章地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楊貴妃一樣,成了禍水和替罪羊。《列女傳》就把劣跡都歸于妲己一人身上,謂之“女禍亡國論”。
因此,商紂王雖不是什么明君,但也并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暴虐無比。
有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