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禹能傳位給兒子,而堯舜只能讓位給外人?皆因禹解決了1難題
堯舜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自黃帝之后非常有名的三位德才兼備的聯盟部落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堯的發祥地在今天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跟臨汾。由于堯德高望重,嚴肅恭謹,能團結族人和睦相處,生活十分儉樸,住的簡陋房子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以及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吃的是粗糧跟野菜湯,冬天就披一塊鹿皮,夏天就穿一件粗麻衣,所以人們都歸順他,對他十分愛戴。
堯年老的時候,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又認為兒子丹朱品德不好,喜歡跟人爭吵,就召集各部落的首領開會,讓他們推選繼承人,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姚墟之地的舜很賢能,于是堯就讓舜協助自己處理政務,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做妻子。在之后的20年里,舜在處理政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各方面的表現也讓堯十分滿意,堯死后,舜要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丹朱,但是舜嚴于律己,又寬厚待人,不僅能干而且品德好,所以各部落首領都不同意,因此舜當上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實現了從平民到天子的跨越。
堯舜在位的時候,都面臨著一個一直沒能很好解決的大問題,那就是水患。每當雨季汛期來臨的時候,滔滔洪水就淹沒了大片田地村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跟莊稼都受到嚴重威脅。堯執政的時候,任用鯀(gun,讀第三聲)治理洪水,鯀治理洪水時想用堵塞的方法擋住洪水,沒想到水患反而越來越嚴重。舜執政以后,就將鯀流放了,繼續尋找治水的人,這個時候,鯀的兒子禹被大家推舉出來。禹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花了十幾年的功夫,耗盡了無數心血與體力,終于將水患治好了,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呈現出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而且禹是長年與民眾在外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讓人十分敬佩,大禹也因為其顯赫功德跟高尚人格被尊為華夏最著名的圣王。
舜年老的時候,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一致推舉禹為繼承人,于是禹協助舜處理部落聯盟事務,17年后,舜死了,禹想將首領之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部落首領都不同意,于是,禹就接替了舜做了部落聯盟首領。
不過到禹選定繼承人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繼承王位的不再是別人,而是禹的兒子啟,啟的繼位,結束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國天下”也因此變成了“家天下”。既然如此,那為何堯舜只能讓位給他人,而禹卻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禹在選定繼承人時,并不是直接將王位傳給啟的,其中頗有一番曲折。剛開始,各部落首領推舉皋陶繼承王位,但是沒想到皋陶比禹還要先死,于是大家又推舉伯益,但這一次,禹開始暗中培植兒子啟的勢力,不給伯益重要的事情做,所以禹死后,伯益效法堯舜讓位給啟時,各部落首領都沒有人表示反對,在父親禹的精心安排下,啟順利的繼承了王位。
那為什么堯舜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不是他們不想,而是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因為水患這個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一直沒有治理好,直到禹帶領眾人與大自然搏斗,才終于治理好了水患,使得部族有了更多的剩余財富,就算將其據為己有也不會影響到部族的生存,于是禹就有心將氏族財產轉給自己的兒子。禹解決了水患這個大難題,再加上他的精心安排,兒子啟繼承王位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替代,“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