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冤臣被殺:劊子手自刎,百姓落淚,天地同悲!
大明王朝是中國最后一個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史書贊曰“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以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寧死不降。明朝總共經歷16位皇帝,其中有一位帝王當了兩次皇帝,他便是明英宗朱祁鎮,可同時他也是明朝最為昏庸的皇帝之一,最主要的一事便是冤殺于謙。
朱祁鎮
土木堡之變,英宗歸來物是人非
在明朝正統年間,蒙古的三大部落之一瓦刺逐漸發展壯大,并且不斷的侵犯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聽說后大怒不已,雖然當時他已經當了十幾年皇帝,但是20歲左右的他還是沖動易怒,竟然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勸阻,開始了御駕親征瓦刺。但卻沒有想到,明朝大軍兵敗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瓦刺大軍緊逼北京,北京岌岌可危。
朱祁鎮被俘
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引得眾位大臣和百姓人心惶惶。在于謙等大臣的商量撮合下,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讓郕王朱祁鈺登基,統領明軍御敵。由于此時已立新帝,瓦刺手中的明英宗已經要挾不了明朝,于是在于謙等人的領導之下,林君終于大敗瓦刺,將這些蒙古人重新打回了北方草原。
朱祁鎮與朱祁鈺
朱祁鎮雖然是俘虜,但瓦刺卻仍然以一國之君的禮儀來對待他,在兵敗之后,便把朱祁鎮還給了明朝。可此時朱祁鈺已為新帝,朱祁鎮沒有理由也沒有實力奪位,只能被朱祁鈺軟禁于宮中。
冤殺于謙,劊子手自刎,百姓落淚,皇太后惋惜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明英宗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順利恢復了帝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于謙及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開始誣陷于謙,制造各種不實言論,最終以謀反罪,處死了于謙。
于謙
在于謙行刑的那一天,全城百姓都來到了現場,看著被五花大綁的于謙,許多百姓都忍不住落淚了,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有功,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被處死后,行刑的劊子手竟然因為心懷愧疚,自刎而亡,由此可見于謙死的是多么冤枉。
本來朱祁鎮的母后孫太后是不知道于謙被殺一事的,聽說之后,她天天以淚洗面,并且吃不下飯,對于謙之死惋惜不已。朱祁鎮聽說自己的母后如此惋惜于謙之后,他對自己冤殺于謙一事也十分后悔,但出于皇帝的自尊,他不能承認自己錯了,只能通過另一種方式,也就是勤于政務來補償一二。
朱祁鎮
朱祁鎮為何要殺于謙呢?
朱祁鎮在殺于謙之后竟然也后悔了,那為什么他一登基就要殺于謙呢?事實上,當時的他已經被仇恨與權力迷惑了雙眼。朱祁鎮回到北京之后被朱祁鈺關了七年之久,從皇帝到階下囚,各種落差太大,他心中積累的怨恨已經滔天。他當上皇帝之后,想要報復的怨氣已經埋沒了他的理智。
朱祁鎮
于謙在他被俘瓦刺的危難之際,將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并且還喊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這簡直是一點都不考慮他的安危,可以說,他被軟禁七年就是于謙一手造成的。所以當他重掌大權之后,他第一個要報復的人便是于謙。
于謙算得上是明朝最大的忠臣之一,“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的一生就像他寫的這首詩一樣,正直而勇敢,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可惜,宋時有“莫須有”之罪殺岳飛,明時有“意欲謀反”之名斬于謙,可悲可嘆!
于謙
總的來說,于謙的死是大明的不幸,也是百姓的不幸,大明損失了一位能夠能臣干吏。挽救明朝統治的人,卻被明朝的統治者所殺,不得不感嘆世事無常。于謙雖然被冤殺了,但他的事跡將永留于后世,其正直形象也會永遠銘記于世人心中。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