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小規模的戰斗,為何令曹操大將陣亡,原因并不復雜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發生在倉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袁紹、袁譚、曹操和程昱。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官渡慘敗后,袁紹向老巢冀州撤退,途中想起戰前田豐的勸諫,心中悔恨不已。第二天遇到謀士逢紀時,袁紹表示自己沒臉去見田豐。誰知逢紀在袁紹面前誣陷田豐,令袁紹勃然大怒,命使者拿著自己的寶劍將田豐賜死。
回到冀州后,袁紹找到審配、逢紀、辛評和郭圖四人商議立嗣事宜。就在這個時候,兒子袁譚、袁尚和袁煕分別率軍來到冀州。袁紹大喜,隨即決定重整軍馬向曹操發動進攻。
得知袁紹率領二、三十萬兵馬前來決戰,曹操領兵應戰,雙方在倉亭一帶擺開戰場。在首次較量中,袁尚拍馬上陣,射死了徐晃的部將史渙,雙方隨即爆發一場混戰,各有損失,戰場陷入僵持。
曹操召集文武商議破敵之策,謀士程昱獻出十面埋伏之計。程昱建議,在下一次的戰斗中,曹軍可退兵邊打邊撤,將大軍撤到河邊,同時埋伏十路人馬。若袁紹大軍展開追擊,曹軍再無退路,將士們自當奮勇殺敵,定能擋住袁軍的攻勢。此后,十路伏兵殺出,可大敗袁紹。
曹操依計而行,派曹洪、徐晃、于禁等人率領十路人馬,自己率部與袁紹正面作戰。戰斗開始后,曹軍佯裝失利,向河邊撤退,不明真相的袁紹率部緊追不舍。此時,曹軍十路大軍殺出,將袁紹擊敗。袁紹口吐鮮血,只得率殘部撤退。
小說中提到的這場倉亭之戰,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場大戰在史料中的記載卻非常含糊。《三國志?武帝紀》載:“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資治通鑒》也只是提到:“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該情節中出現的史渙,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據《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記載,史渙,字公劉,沛國人氏。早年以門客的身份進入曹操集團,并擔任過中軍校尉一職,是曹操集團的元老之一。
史渙早期最為著名的戰例出現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當時,黑山軍余部睦固駐扎射犬,與袁紹遙相呼應,對曹軍的側翼形成嚴重威脅。為了拔掉這顆釘子,曹操派史渙及曹仁出兵討伐。經過一番激戰,史渙斬殺睦固,收降薛洪、繆尚等人,獲得此戰的勝利。
官渡之戰打響后,史渙又奉命與曹仁、徐晃等將領一起襲擊袁軍的運糧車隊,火燒糧草,對袁軍的士氣造成極大的打擊,也因此獲得曹操的高度贊賞。此后,史渙又被曹操晉升為中領軍一職。
史渙究竟有沒有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死于袁尚之手呢?答案是否定的。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載:“(史渙)十四年薨。”文中的十四年,指的是獻帝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而小說中的倉亭之戰則是在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爆發。這么一對比,答案是非常明顯了。史渙不僅沒有死在袁尚手里,而是又活了八年,在赤壁之戰結束的后一年才因病去世。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的故事情節,在史料中找不到蹤跡。按照《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官渡之戰期間,程昱尚在甄城駐扎,并未出現在官渡。而在倉亭之戰期間,也并無程昱獻策的記載。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