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行程中,累死馬匹是常事
古代不像現在通訊科技發達,人們都會隨身攜帶手機,有什么事情只要在通訊軟件上跟對方說一聲就行。在落后的古代,古人想傳遞消息就很難了,而且經常會有延遲的情況。畢竟那個時候只能靠船只或者馬匹這樣的工具來傳送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拿來運送貨物。稍微近的距離,直接讓人工徒步進行傳送。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士兵給皇帝送去戰場上情報的情節,他們嘴里都會喊“前方八百里加急送來的消息,請皇上過目。”那么,這個“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多么快呢?說了你可能不信,行程中累死幾匹馬是常事。
“八百里加急”說明了文件緊急程度,僅需要1-2天的時間必須送達,而同樣的路程,現在快遞有時需要3~4天。之所以能這么快,是因為古代都有大量的驛站,在當時騎馬算得上最快的一種交通方式。在唐朝時期,驛站的數量達到1600個,內部有驛卒20000多人。
每隔20里既有一個驛站,如果是皇帝僅需的文件,要在信件上寫上“馬上飛遞”4個字,送件人就可以按照每天400、600里、800里這些標準去傳遞。不過,需要用到八百里加急的情況很罕見。比如唐朝時期,安祿山起兵造反,仗都打了6天了,唐玄宗才收到文件。而范陽和京城距離三千多公里,算下來,當時傳遞速度是每天500里。
唐朝的一里是454.2米,說明了八百里加急速度之快,送件期間,馬匹、驛卒都會因過勞而死。接著再換新的馬和驛卒繼續上路,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速度快。這說明古代人與人之間有著森嚴的等級關系,驛卒的身份低微,他們要忍受和克服各種惡劣的條件堅持傳遞文書,哪怕自己沒了性命也要完成任務。
可見他們平時的工作任務就很繁重,若犯了錯延遲了送件時間,就要接受嚴厲的處罰。這些人幾乎每天都沒日沒夜的工作,趕路。身體素質若差一些,估計可能在途中就已經不行了。這放在現代來說,非常的不公平,也不仁道。
等到清朝時期,驛站的制度變得更加完善,一共有1785處,四通八達,不論是從京師還是到各種邊遠地區,都完全沒有問題。從這里也能夠看出古人在面對各種事物時,總是能夠想到一定的解決方法,這一點非常令人佩服。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