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不僅是法醫學開山鼻祖,而且忠勇超過武將
說起古裝懸疑破案的電視劇,我們一定會想起《大宋提刑官》,《大宋提刑官》到底火熱到什么程度?剛播出時,豆瓣評分很快就超過了9分,收視率甚至超過了每晚的《新聞聯播》,這部劇不僅情節緊湊、配樂震撼,陰郁恐怖懸疑的場面甚至超過了《少年包青天》,可以說,到現在都還很難找到一部能夠與之相媲美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完美演繹了歷史上真實宋慈在的形象:不畏強權,每遇疑難案件必將親臨現場進行勘察和尸體檢驗,用證據來還原真相。宋慈的一生大都在全國各地處理各種案件,因此大宋提刑官的美名傳揚至今。
說到宋慈,一般人對他的認識大都來自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相比之下,宋慈在民間的影響力可能不如包拯和狄仁杰,但宋慈被后人尊稱為法醫學開山鼻祖,他的著作《洗冤集錄》更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被歷朝歷代視為珍品,許多古代司法官員都按照他書中所述進行檢驗和斷案,這對推動中國古代檢察制度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宋慈似乎一直是以一個文官的身份出場,但是真實的宋慈可不是僅僅會勘察、驗尸的文人,宋慈的軍事才能也很突出,他年輕時曾帶兵打仗、平叛、剿匪,后來還長期負責刑事案件審理工作,官位最高做到了廣州知府。宋慈的好友劉克莊說他“滿腹詩書,余事到、穰苴兵法”,意思是宋慈本是個滿腹詩書的文人,業余卻做起了兵家武將的事。
南宋時期,土地兼并嚴重,人民生活困難,當時的江西贛州和福建汀州是農民起義和叛亂最多發的地區,宋慈恰好在那里工作,所以免不了時常要處理這種情況,他的治理才能突出,因而被江西安撫使看中,安撫使將他召入帳下為平亂出謀劃策,宋慈表現很是不俗。后來當地三峒里少數民族又發生叛亂,直接引發江西、廣東、福建接壤的贛南一帶方圓數百里動亂,朝野震驚,宋慈也參加了平叛工作,他對叛亂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他認為贛南由于耕地狹小,民族混雜,人民生活困難,很多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發動的叛亂,叛亂只是表面原因,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生活困苦,因此宋慈認為叛軍的組成主要是兩部分,一是反政府的土匪,二是活不下去的饑民,他決定對癥下藥,針對叛軍中的饑民,他決定打開當地糧倉來賑濟,以促使他們反正,回歸朝廷;隨后他又針對反政府的土匪策劃了“斬首行動”,他親自率領300名士兵攻破叛軍營寨,抓獲了土匪頭目。最終饑民回歸朝廷,叛軍群龍無首,不戰自潰,宋慈順利平息了叛亂。因為此次平叛中的出色表現,宋慈受到了福建路招捕使陳偉的賞識,他將宋慈調到福建,來幫助自己平定閩中叛亂。
當時,陳偉的總將軍王祖忠以為宋慈是一位文人,所以看不起宋慈,還處處排擠宋慈,直到宋慈“提孤軍從竹洲進,且行且戰三百余里”,王祖忠才對宋慈刮目相看,由衷地稱贊宋慈說:“忠勇過武將矣”。
南宋嘉熙四年(1240),時年54歲的宋慈可能沒有想到,在他暮年的歲月里,他將迎來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變化,朝廷詔他為提點廣東刑獄,簡稱提刑官。當地的許多地方官員都玩忽職守,懈怠工作,以致積壓了數百起案件,有些囚犯甚至未經審判就被監禁了幾年,由于宋慈的父親曾從事司法工作,不偏不倚、公正執法的風格對宋慈影響很大,因此宋慈內心也堅定地認為,作為一名提刑官,必須秉公執法,還案件真相。在監獄案件中,只要有疑點,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地勘察、審判,從不懈怠。從嘉熙四年(1240)到淳祐七年(1247),宋慈先后在廣東、江西、廣西和湖南擔任提刑官,無論他走到哪里,“獄無冤囚,野無流民”。劉克莊贊道:“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閻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
古來圣賢皆寂寞,同樣的包括宋慈。宋慈的出世到入仕,斷案如神又嫉惡如仇,從剛入官場的斷案洗冤、酣暢淋漓到后來案件牽扯眾多,而他又無可奈何得境地,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宋慈官職很低,所能左右的事很少。但宋慈一生都在踐行諸葛亮的格言“以大德治國,不以小利治國”,但什么是大德?
傳統文化認為所謂大德乃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宋慈只是羸弱的南宋帝國中最普通的一員,他既無法阻擋北方入侵的蒙古大軍,也無力改變國家黑暗的政局,但宋慈始終不畏強權,頂住壓力尋求真相,哪怕置自己于萬劫不復也要揪出真兇的精神。他唯有盡自己所能維護一方安定,還受害者真相,為受冤者平反,無論環境多么黑暗,他堅守崗位,盡最大努力維護正義和公平,這不恰恰就是任何時代都不能缺乏的“大德”?而這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永遠景仰。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