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遼英雄袁崇煥,為何受到臣民的憎惡,連崇禎也必殺之而后快?
一說到忠臣受冤,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奸臣陷害。但是很遺憾,袁崇煥這件事,還真不是“奸臣陷害”的問題。
咱們舉個例子來說吧。“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話大家都聽過,而且都知道這是一句包含哲理的話,也并不會以為有什么不妥。
但是,如果真的有獵人,把一個孩子捆在荒山野嶺的大樹上,來引誘惡狼,你會怎么想?是不是覺得他有點殘忍了?
再如果,你就是這個孩子呢?你親眼看見惡狼由遠而近,你已經看到了惡狼眼中綠油油的光,你已經聞到了惡狼的帶有腥氣的呼吸,你已經感到惡狼的硬毛刺到你嬌嫩的肌膚,甚至,惡狼已經咬傷了你的皮膚,下一口就會咬斷你的喉嚨,你會怎么想?
是的,你知道,獵人就在附近,等著打死惡狼、保護你。但是你不能確定,是狼先咬死你,還是獵人先打死狼。到這個時候,你會如何看待這個設計讓你引誘惡狼的獵人?
袁崇煥是真心抗遼的,也制定了自認為可行的方案,“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當然是金軍了,孩子,就是大明的首都北京城。
崇禎很信任袁崇煥,讓他負責遼東的防務。然而崇禎二年(1629年),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
按理說,金軍能進入中原,就是袁崇煥的失職了。但是他當然有自己的想法。遼東廣闊,又是金軍主場,明軍作戰不易,更談不到全殲了。現在金軍精銳來到北京城下,正好里應外合,一舉殲滅。
這個想法,從戰術上來說,是沒錯的。但是就像被捆在樹上引誘惡狼的孩子,京城的民眾會怎么想?達官大臣們會怎么想?崇禎皇帝會怎么想?
他們不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他們只會記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誰拿著他們做誘餌,誰就該殺!
袁崇煥是一位出色的戰將,也是一位不錯的戰術家,但他不是一名清醒的戰略家。他只站在軍事的角度來考慮,卻沒有政治的高度,就很容易被人憎恨討厭。
世界上的事,并不只有“好人”“壞人”或者“忠臣”“奸臣”的區別,還有立場問題、角度問題、軍事和政治的問題。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