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武則天夷滅三族,被大臣們公然射殺分尸,閻知微真的是漢奸嗎
武周圣歷二年(69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東都洛陽發生了一件慘絕人寰的的事件,女皇武則天下令,豹韜將軍閻知微處以磔刑、夷三族。
行刑現場,大臣們挨個搭弓放箭,把閻知微射成了刺猬,然后所有人一哄而上分割其肉,官職低的都搶不到。還有史料記載,河內王武懿宗最殘忍,他剜走了閻知微的心。
閻知微不是唐僧,大唐的官員也不是妖魔鬼怪,如此不人道的暴行,怎么就發生了朗朗乾坤之下呢?閻知微究竟做了啥,引起了公憤呢?
武則天在圣旨中如是說:“惡臣疾子,賜百官甘心焉。”原來閻知微賣身叛國,伙同突厥人為害大唐,因此遭到了最殘酷的清算!
閻知微出身名門,他的祖父就是閻立德,叔祖閻立本,唐初兩位最杰出的畫家。大唐開國后,大多服飾設計、宮殿建筑圖樣,以及天策府十八學士畫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等畫作,都出自于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其中閻立本還一度位居宰相。
閻知微隨時陰功出仕,但在平定徐敬業叛亂中立功,被提拔為縣令、加朝議大夫,又一路升職為太州司馬、豹韜將軍。
總的來說,閻知微雖遠不如父祖那么顯赫,但作為關隴舊貴族集團的一員,閻氏家族與李家、武家長期保持婚姻關系,在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圣歷元年發生的一件事,打碎了閻氏家族的未來夢。
那一年,突厥默啜可汗給武則天遞來一封國書:突厥愿意與大唐和親,我想把女兒嫁過來。
為和親的可行性,朝里爭得不可開交,大部分人認為默啜不是真心的,我們應該拒絕,閻知微等少數人堅持認為可行。武則天乾坤獨斷,決定以和親的方式結交默啜,她令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前往大漠迎娶突厥之女。
閻知微就是這次和親的大使,接受任務后他滿心歡喜,突厥長期犯邊,如果以和親的方式實現邊境安寧,無疑是大功一件,回來少不得加官進爵。閻知微根本沒料到,唾手可得的功勞,竟然成了將他和他的家族推向絕境的毒藥。
默啜可汗一見到武延秀勃然大怒:我女兒要嫁的是皇帝的兒子,你算什么東西?看不起我老默嗎?
默啜一聲令下,武延秀被七手八腳扔進了監獄。新郎官成了階下囚,和親大使卻“喜從天降”,默啜不光沒責罰閻知微,還加封他為“南面可汗”。
當然,這個“南面可汗”不能白當,他必須充當突厥大軍的“帶路黨”。默啜一揮馬刀,突厥大軍滾滾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連續攻克了趙州和定州。
武則天被默啜戲耍,氣得要命,一聽說其中還有個“二鬼子”,火氣更大了,于是閻家人被夷三族,除了閻知微的兒子閻則先因為是武三思的女婿,侄子閻用之才一歲,二人被赦免外,全族被殺光。
后來,突厥人被唐軍打敗,灰溜溜地逃回草原。閻知微以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覺,更不知道家里已經被滅族,居然大搖大擺地回家了。于是武則天公審了這個漢奸后,押赴刑場行刑。
從此,閻知微的漢奸大名留在了歷史上,被后人罵了一千多年,他的遭遇也從來沒人同情。不過我要問一句:閻知微真的是漢奸嗎?
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漢奸,至少滿足三個條件:首先他有背叛民族和國家的動機;其次他有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其三他對國家和民族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
閻知微顯然沒有當漢奸的動機,否則他就不可能回到洛陽自投羅網。《舊唐書》說閻知微歷經一年多時間才回來,《新唐書》則明確說他是逃回來的。由此可見,閻知微應該是被默啜強行扣押的人質,他的“南面可汗”是被動的,并非出自他的意愿。
閻知微有傷害民族大義的行為嗎?似乎沒有。在默啜攻打趙、定兩州時,閻知微并沒有參與進攻,也沒有出賣情報,更沒有充當說客,始終就是個木偶人。他唯一讓人詬病的事,就是在趙州城下與突厥人共跳《萬歲舞》,被城上的唐軍將領大罵“無恥”。閻知微弱弱地替自己辯解:藩人所逼,身不由己。
突厥人并未長期占領二州,他們很快就撤回了草原。從這個行為來看,入侵漢地不像是一個長期計劃,而是“激情作案”,就是為了賭口氣,順便打草谷。
由此可見,雙方的這次沖突,根源還是在對“和親”的目的性上存在差異,武則天顯然過于草率了。
大家可能很奇怪,突厥不是在太宗時期就被滅國了嗎?是的,這是由默啜的老爸骨咄祿重建的突厥,史稱“后突厥”。后突厥一度輝煌如東突厥,但它所面對的卻是遠比太宗朝還要強盛得多的大唐,所以其戰力遠不及唐軍。
在數次遭遇重創后,默啜提出歸降唐朝的條件:認武則天做干媽,女兒嫁給天子的兒子,從此突厥人替大唐守邊。
客觀講,默啜的這個條件有可能是修身養息的緩兵之計,但至少表現出了不想與大唐為敵的誠意。可問題是,正是因為所謂的誠意,默啜提出的兩個條件不好武則天答應,尤其是第二條,因為武則天當時只有兩個兒子在世——李顯和李旦,這兩個人都曾經是大唐的皇帝,如今都被廢黜了。
武則天能答應嗎?不可能的,她還沒想好未來傳位于李家還是武家,怎么可能輕率地給李顯和李旦找外援?
大臣們也不會答應,挺武派的心思跟武則天一致,挺李派的也不會同意漢家天子娶一個異族女子。因此,武延秀被選中其實是這種方案,甚至可以說是用來糊弄默啜的犧牲品。
默啜哪里懂得漢人王朝里政治格局的微妙之處,他有一種熱臉貼在冷屁股上的羞辱感:我都自認給你武老太當干兒子了,怎么你還嫌棄我女兒,即便不嫁李顯、李旦,至少也得是武承嗣、武三思嘛。
只能說包括武則天和閻知微在內,他們習慣了對突厥人居高臨下的態度,根本沒有去細細體味默啜的心思。當初張柬之就說認為,武延秀和親一定會惹翻默啜。武則天一生氣,把張柬之逐出了洛陽。
事實證明,張柬之確實很老辣。在這個過程中,閻知微需要被批評的只有兩件事,一是不該竭力主張和親,二是被默啜脅迫的情況下沒有表現出民族大義,很猥瑣地充當了默啜的道具,但說他是漢奸顯然冤枉他了。
《新唐書》則更透徹,它認為武則天在聽風是雨的情況下誤殺了閻知微家族,后來閻知微逃歸,她才知道冤枉了他。但木已成舟,武則天為了推卸責任,干脆把事情做絕,堅定地把漢奸的帽子扣在閻知微頭上,以便轉移視線,減輕自己的責任。
雖然《新唐書》的這個觀點沒有證據,但從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2002年,西安市政府在修建高速公路時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在搶救性發掘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銘——閻識微墓志。從墓志的記載看,內容與《舊唐書》基本相符,尤其是其中的幾句記載很重要:
“魂骸輕棄,豈期遷措,中興受命,洗雪流恩,爰有自出,返葬歸魂。”
這個記載印證了閻知微的遭遇,也指出在李顯復位之后,朝廷就替閻知微給予了平反,并按相應的規格,重新將他安葬。
到此,一樁公案真相大白,閻知微也該瞑目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