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首輔們,有些人下場太慘,誰才是最慘的那個?
首輔是明代和清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設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學士又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嘉靖、隆慶和萬歷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內閣中亦爭奪劇烈,次輔不敢與較。
高谷,(明朝第一大混子開場)字世用,江蘇興化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后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后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后,仍住的是簡樸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歲。歷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由中書舍人升至內閣大學士,故被尊為“五朝元老”。有人戲稱為明朝第一大混子。
解縉(1369-1415),明朝第一才子、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總纂修、。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吉水人。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狀元,授修撰。歷事永樂、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后進翰林院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虜,京師大震,群臣不知所措。有人主張南遷。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高聲道:“欲遷者可斬!”陳循說:“于侍郎言是?!敝С钟谥t。一些朝臣擁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當時朝中人心恐懼,對立帝之事爭論不休,而陳循采取中間立場,得到景帝器重,進戶部尚書,繼而進少保兼文淵閣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皧Z門之變”后,英宗復位,由于石亨等誣大臣于謙謀逆,于謙、王文等以謀逆罪被殺,陳循受到牽連,被刑杖一百,充軍鐵嶺衛,后石亨誣事泄,陳循獲釋為民,仍居鐵嶺,一年后病歿。于謙昭雪之后,陳循亦獲平反,昭以原職賜祭。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后誣告殺害于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后為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今云南保山)為民。
嚴嵩(1480年-1567年),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嚴嵩喜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二十年。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
楊廷和(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為武宗、世宗兩朝宰輔。成化十四年進士。授檢討,弘治時侍皇太子講讀。正德七年出任首輔。嘉靖三年,因“大禮議”與世宗意不合,罷歸故里,后削職為民,卒于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