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作《出塞》時的想法猜測,為“龍城飛將”正名,到底是誰?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寫有一首著名的詩,叫《出塞》,全詩內容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中有一個到今天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即詩中所寫的“龍城飛將”是誰?
在網上搜了搜,這個問題的結論一共有三種:
1、單指李廣2、單指衛青3、“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合起來,“龍城飛將”泛指漢軍邊關將帥。
指李廣,是因為他有個綽號是“飛將軍”,也有人說,李廣的家鄉隴西成紀可能叫“龍城”,因此,“龍城飛將”是李廣。
指衛青,是因為他出道時,對匈奴打的第一仗,就是成功地偷襲了匈奴的祭天重地“龍城”,并獲得了勝利,因此,“龍城飛將”是衛青。
關于這個問題,一直有很高的爭論熱度,這個“龍城飛將”到底是誰?
我個人認為“龍城飛將”跟李廣無關,就是指的衛青,下面就闡述下我的理由。
一:作者王昌齡的想法猜測
分析詩詞的寓意肯定不能只分析單句,要結合上下文來分析,在“但使龍城飛將在”的后面,還有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人,還是曾在著名的“開元盛世”時期生活過的唐朝人。
那會的唐朝以及唐朝軍隊,在面對挑釁的胡人部落時的做法是什么?一定是主動打出去,而不是防守。
所以,以身為唐朝人的王昌齡的理解來說,要想“不教胡馬度陰山”,肯定是打出去把胡人部落降服或是干掉,才是最有效的的方式。
即使到王昌齡的晚年,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逐漸衰落,可自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軍隊打出來的威名,不會那么快就消失無蹤。
所以,或許王昌齡心中想的“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前提是,“龍城飛將”主動出擊,擊敗或降服了“胡馬”。
這其實從這首詩的名字就能判斷出來,它的名字叫《出塞》,什么是“出”?就是打出去嘛。
既然主題是《出塞》,并導致“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結果,就可以結合李廣和衛青的出塞經歷來分析了。
二:李廣善守不善攻,不能《出塞》
再來談談李廣,他號稱“飛將軍”,曾長期在長城沿線的各個郡縣鎮守。
當時漢朝在長城外的大敵是匈奴,李廣鎮守的郡縣,匈奴很難打過去,如《漢書·李廣傳》中記載李廣守右北平郡時:
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這段記載是“龍城飛將”被認定是李廣的主要證據之一)
但李廣不管是在右北平郡,或是其余郡縣,他的任務都是防守,還是被動防守,而不是進攻,或者以攻代守。
既然是被動防守,等著匈奴來攻,那就不是“不教胡馬度陰山”,反而是匈奴經常的來“度陰山”,無非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
何況,李廣鎮守的郡縣,也無法顧及到整個陰山山脈輻射的長城沿線,從他那過不去,匈奴還能從其余地方過。
后來的李廣有沒有參與漢武帝發起的對匈奴的戰略進攻,也就是率部出塞呢?
是有的,根據史書記載,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就在衛青偷襲龍城的那一戰中,李廣也是有率領軍隊從別的方向進攻匈奴。
但李廣出戰的結局是,他被匈奴擊敗并俘虜,當然,他機靈,找機會逃出來了。《漢書·李廣傳》中記載:
后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余軍。匈奴騎數百追之,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第二次是李廣跟隨衛青出征,但他毫無戰功,《漢書·李廣傳》中記載:
元朔六年,廣復為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襄。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第三次是李廣跟張騫一起出兵,兩人分道出擊。
李廣部遇上了匈奴軍隊,并被包圍苦戰,期間,李廣個人的神勇幫助了漢軍沒能被匈奴徹底擊潰。
他的運氣也遠比他的孫子李陵好,他堅持到了援軍趕到。
后張騫部趕到,匈奴撤軍,但李廣所帶的部隊已經被匈奴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漢書·李廣傳》中記載:
后三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而博望侯軍亦軍,匈奴乃解去。漢軍邑,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第四次,也是李廣最后一次從軍出戰,是在“漠北之戰”時,李廣因迷路,其部沒能趕到衛青跟匈奴王交戰的戰場,相當于白跑一趟?!稘h書·李廣傳》中記載:
是歲,元狩四年也。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
在這次的出兵過程中,李廣因行軍路線的選擇,跟衛青有過爭執(具體可參加《史記》或《漢書》,篇幅太長,本文就不細述了)。
戰后,李廣因沒能按時趕到戰場,按照軍法要承擔責任,衛青也要將實際情況上報給漢武帝,李廣不愿意受辱,所以自殺了。
如上所講,李廣在各郡打防御戰時,匈奴基本打不贏他,但他只要一出去打進攻戰,沒有一次能獲勝。
也就是說,李廣是無法《出塞》的,出去就有敗無勝,無法阻止“胡馬”繼續“度陰山”。
三:“龍城飛將”為什么是衛青??
漢朝的首次大軍主動出塞,正式開始對匈奴進行戰略進攻,是始于漢武帝執政時期,也就是從衛青偷襲龍城那一戰開始。
當時,漢武帝分兵四路(全部是騎兵),只有衛青一路獲勝,而衛青攻擊的地方,就叫龍城,是匈奴人的祭天圣地。
龍城位于草原深處,匈奴人沒有想到漢軍會攻擊這里,所以,沒有在這個地方布防。
衛青是長途奔襲,繞過匈奴準備跟漢軍交戰的主力部隊,突然殺到龍城,打了匈奴人一個措手不及。
我認為,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的“飛”字,是指衛青偷襲龍城時的突然,可以理解為“從天而降”或類似的意思。
深入草原數百里,突然的,以匈奴人沒料到的路線打到匈奴軍隊的背后,不就相當于是飛過去的嘛。
因此,“龍城飛將”就是指“飛”到匈奴腹地龍城的衛青。
而且,是從衛青偷襲龍城成功后,漢武帝才堅定了繼續主動向匈奴發起進攻的心思,繼續以舉國之力,供應漢軍“出塞”。
此后,在衛青、霍去病的率領下,漢軍多次出塞,多次大敗匈奴,將他們從漠南趕到漠北,逐漸遠離陰山,從此不能再“度陰山”。
另外,如果要說“飛將”是指“飛將軍李廣”的話,也未必一定是,比如以霍去病打匈奴時采用的“閃電戰”而論,霍去病難道不能稱為“飛將”嗎?
四:總結?
綜上所述,王昌齡詩中的“不教胡馬度陰山”,結合詩的名稱及前置條件,再結合史書中記載的李廣“出塞”后的戰績,我認為,“龍城飛將”不是李廣。
詩名叫《出塞》,已經指明了作者的心思和想法。
而符合這個想法的“龍城飛將”,在衛青和李廣之間,只有衛青更加符合。
是衛青和霍去病不斷率漢軍出塞,不斷戰勝匈奴,逼迫他們整體搬遷到漠北,遠離陰山,才能有“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當時只是衛青麾下的一員戰將,還總是“出塞”受挫,哪能指望他去阻止“胡馬度陰山”?
當然,如果詩名叫《守塞》,那么,李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想法及猜測,未必準確,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