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高長恭、吳王李恪、肅親王豪格,為何當不了皇帝?
這世上,有些人處在焦點的中心,身披華袍,頭戴桂冠,俯視著蕓蕓眾人。而也有些人,站在王座之后,雖未加冕,卻又讓人不禁臣服。
可還有一些人,他們還站在半山腰,卻已經足夠令人矚目。山頂上的人們望著他們,依舊是那輕蔑的眼神,卻又蓄勢待發,只等著一腳將他們踹下去。
高長恭、李恪和豪格,便都是那些還在半山腰的人。
在如今的日本,我們還能找到一部蒼涼悲壯的舞曲——《蘭陵王入陣曲》。而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就是這部舞曲所要演繹的人物。
"高長恭",一個讓人耳熟的名字。他不僅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還是北齊的一位"戰神",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蘭陵王。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為這位早逝的英杰默默落淚。男兒三十當立,而高長恭卻在三十三歲時因一杯御賜的毒酒與世長辭,實在是可惜。然而我們若是回看他的隕落,就能感受到那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分量。
在很多人心中,高長恭都是"完美"的化身。他明明有著驚為天人的"顏值",卻要奔赴戰場,任黃沙、鮮血和面具,遮蓋他的容顏。作為將帥,他確實有著過人的勇氣和沖勁,但身為人臣,他卻少了一份對于政治的敏感。
在取得邙山之戰的大捷后,高長恭曾被北齊后主高緯問起,沖鋒陷陣的時候,要是發生了意外,身陷敵方陣營的自己就不后悔嗎?結果高長恭回答:"家事親切,不覺遂然。"高長恭要表達自己愿意為國捐軀,死而后已的決心,這無可非議。然而他將戰事稱為"家世",就觸到了帝王的逆鱗。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本來此前高長恭一路建功,聲望日增,就已經引發了高緯的不滿。如今高長恭竟當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高緯又豈能放過他?在行兵打仗上,高長恭確實頗有才能。
然而他卻沒能適應朝堂,仍舊將武將的那套直白用在皇帝面前,缺少了應有的考量。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也是其十幾個兒子中較有才華的。
李恪少年英武,兩歲時就獲得爵位,后來多次改封。等到他年長些,要去封地就任的時候,就已經是吳王了。
李恪出名的方式和高長恭略有不同。
他走入很多人的視野,是因為他曾因游獵時踩壞百姓的莊稼而被彈劾。而這個故事,人們本是想要表現李世民心胸寬廣,愿意接受臣子的諫言。李恪在其中,倒是一個不怎么討人喜歡的配角。
經此彈劾之后,李恪倒是克制了很多,且也在地方做出了一些政績。等他再一次出名,便是遇上了殺身之禍。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和其妻高陽公主意圖謀反,結果失敗。李治派長孫無忌徹查此案,結果長孫無忌徇私枉法,將和自己有私仇的李恪也牽連進來,并羅織了李恪的罪名。
最終,原本在地方老老實實的李恪,就這么因為個人恩怨,死在了權臣手中。
李世民當初為了保護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就選擇了李治做繼承人。可他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喜歡的另一個兒子,就這么折在了朝臣手里。
肅親王豪格和李恪有著相似的經歷。
他本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很早就迎來了戎馬歲月,且戰功不少。明崇禎九年(1636),在皇太極稱帝后,豪格作為長子,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并掌管戶部諸事。后來他因為對皇太極心有不滿且表露得很明顯而被降爵,不過很快又重新得到重用。
作為皇長子,豪格本就有很大的機會奪得高位。而這種機會,在皇太極尚未立儲而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溘然長逝后,達到了巔峰。而當時豪格奪取皇位的最大對手,則是重臣多爾袞。兩人為此展開了激烈交鋒,整個朝廷都被卷進其中。二人僵持許久之后,終于有人提出了第三種,也是最終被采用的方案:立福臨為帝,豪格一派的濟爾哈朗任第一攝政,多爾袞任第二攝政。
繼位之事是被解決了,可豪格和多爾袞的不共戴天之仇也結下了。順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出征凱旋之后,多爾袞就用豪格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他關入大牢。不久之后,年僅四十的豪格就在牢中喪生。
無疑,豪格是有功有才之人,只可惜最后和高長恭還有李恪一樣,成了政局的犧牲品。這三位王,他們本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華拼出一番事業,只可惜在經營政治上少了些于他人匹敵的手段,最終葬送了前途。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