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去哪了?忠誠又有戰斗力,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
錦衣衛在明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禎時期,錦衣衛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十分龐大的規模,直到南明永歷年間錦衣衛才徹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和農民起義軍的戰斗中卻很少見到錦衣衛的身影,這是為什么呢?
錦衣衛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手中需要一支監督手下各級官員的隊伍。這支錦衣衛直接向皇帝負責,對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應該是“忠誠”,錦衣衛的世襲制度表面來看也有助于提升錦衣衛的忠誠度。
而一味追求忠誠的弱點就是人員素質越來越差,通過世襲得到錦衣衛身份的士兵多數并沒有直接選拔的能力強。這種情況隨著錦衣衛一代代的發展越演越烈,但錦衣衛又需要能辦事的勞動力,一來二去錦衣衛人就越來越多。
按照明朝軍制,錦衣衛原來就是一只親軍衛,編制只有五千人。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錦衣衛的人數一直只增不減,那個時期錦衣衛在眾人看來,完全成為了明朝時期的一份鐵飯碗。嘉靖初年(1522)的時候錦衣衛確實達到了十五六萬人,雖然后來略有裁剪,但人數還是相當龐大。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不被約束的權勢必會帶來惡劣的影響,我們來看一看錦衣衛在明朝末年都做了什么。錦衣衛成立初期確實達到了預期目標,上下官員對錦衣衛懷著畏懼,各司其責,大家相安無事。但明英宗后,由于君主過分依賴錦衣衛這些特務機構,導致錦衣衛的權力太大,很多錦衣衛肆無忌憚的以各種方式掠奪財富,使得明朝律法崩潰。對此明代的遺民痛定思痛,甚至有“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的結論。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鏟除閹黨之余也沒有忘記錦衣衛,在一番整頓過后,朱由檢甚至希望依仗錦衣衛的特務來維持大明搖搖欲墜的江山。朱由檢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信錦衣衛的忠誠,一些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刑法偵緝的大權都放心地交給這些特務掌管。
錦衣衛也隨著朱由檢的重視,有了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朱由檢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錦衣衛眼看大明江山即將倒臺,不僅沒有忠于大明的覺悟,甚至開始為自己在下一個朝代的未來做打算。李自成揮師東進,扼守宣府到北京數百里險要關隘的首將紛紛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錦衣衛對京城內“奸細潛入,傭夫販卒陰為流賊所遣,無一舉發。”
錦衣衛的出現,既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統治極端強化的標志,又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極端腐朽的表現,也表明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已經窮途末路。錦衣衛維護京城治安,遏制腐敗的功勞不能忽視,但明朝末年的錦衣衛不僅能力不行,關鍵對明朝的忠誠也無法保證,這樣一直錦衣衛人數再多也注定無法把明朝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