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范睢和李斯,哪個對秦朝一統天下的貢獻最大?
秦國最早只是一個小部落,在西周的時候,只負責給周天子養馬,所以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里看到周天子叫秦國國君是養馬的家奴。也正是因為秦國的出身十分卑微,所以經常被其他諸侯國瞧不起,但是最終一統天下的國家卻是秦國,巨大的轉折點就是商鞅變法。
商鞅通過自己一系列的變法,把秦國從一個弱小,被欺凌的小國變成了一個武力超強的大國,他將新的制度,新的法律帶到了秦國,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提升了秦國的國力。所以有很多人愿意把秦國一統天下的功勞全部歸結在商鞅的身上。于是這就引發了矛盾,除了商鞅之外,秦國其他大臣就沒有貢獻嗎?例如李斯,他是嬴政最為重用的大臣,雖然他是客卿,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嬴政對他的信任。另有范雎,他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秦國日后的東出,提供了策略的正確。那么這三個人誰的貢獻最大呢?
秦王
秦國出現變法的時機
隨著經濟的發展,私人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原本的國有土地慢慢被土地私有制所替代,國有土地比例占的越來越小,由此也產生了兩大階級—農民和地主。國家的內部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只有新的策略才能拯救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提高他們的地位,他們不愿過著卑微的生活,也不愿被處處壓迫,商人不應該是低等人,新興的地主同樣不愿意。
而其他諸侯國都開始變法,為了提高秦國地位,秦孝公毅然決定變法,來增強秦國的力量,并且秦國在上一次與魏國的戰爭中,失去了國家的根基,秦國的青壯年少之又少,這就意味著無人耕作,糧食得不到生產,人口就會銳減,國家就會難以支撐。要想生存,就要變法革新,獲得新的生命,他深知這一點,秦孝公隱約感受到國內的風云變化,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一樣可以通過變法自強,魏國就是個例子,他要仿照魏國變法圖強。
商鞅
商鞅入秦獲重任
商鞅原本是魏國的一個小吏,在重視出生的年代,商鞅并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重視,他雖然有巨大的雄心抱負,然而不幸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不過他最終遇見了自己的伯樂。這一年,秦國發出了招賢令,這個告示很快就傳遍了其他諸侯國,但是呢,商鞅依然不為所動,他認為弱小的秦國難以施展他的抱負,大丈夫就應該要在像魏國一樣強大的國家里,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過在秦國使者的勸說之下,商鞅還是決定入秦,在秦國商鞅見到了秦孝公,他們兩個徹夜長談。
商鞅被秦孝公的雄心為之所感動,而秦孝公也被商鞅的博學多識所驚訝,秦孝公對商鞅禮敬有加,把他當做拯救秦國的救世主。變革是與舊貴族勢力做斗爭,他們絕對不會讓別人染指自己的權力,變法一旦開始,就是你死我亡,商鞅深知這一點,但是他想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他一定要拯救秦國,在朝堂之上,商鞅舌戰群雄,將變法的意義一一列舉。商鞅能言善辯,最終舊貴族只能妥協。
商鞅變法強國
商鞅在變法之前,要樹立威信如果頒布了法令,沒有人去施行,就等于沒有法令,于是商鞅想了一個出奇的辦法,他在南門立了一根木頭,只要搬到北門就有錢拿。在有人把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后,商鞅立即給了錢,分文不少,借此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在前期工作到位后,商鞅首先頒布墾草令,目的就是提高農業在整個社會的地位,借此免去奴隸主的特權。在墾草令有效施行后,商鞅開始進一步變法,他引用了其他諸侯國有效的法律,但不一樣的是增加了連坐等罪刑,還加大了懲罰力度,然后廢除原來的世卿世祿制,鼓勵百姓通過軍功獲得賞賜。最后是重農抑商,鼓勵百姓去耕種去紡織,并且對商人的經營范圍有新的規定,不得超過界限,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思想,商鞅焚燒儒家的經典,確立法家思想為正統,完成對秦人的思想統一。
秦軍作戰
新王當立變法失敗
但支持變法的秦孝公離開人世的時候,商鞅也知道自己失去了支柱,舊貴族勢力看到了曙光。新王剛剛登基,他知道商鞅變法是正確的。可是自己羽翼未豐,無法與那些強大的舊貴族勢力相抗衡。同時商鞅的權利、威望跟地位,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最終權衡利弊之下,秦惠文王選擇殺掉商鞅,但是眾多百姓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讓自己富有,所以在商鞅被殺掉之后,商鞅所提出的改革措施依舊在進行,并沒有被廢除。
秦國巨大的軍事實力就是商鞅變法最好的體現,經過秦孝公積攢的國力,秦孝文王有了本錢,擁有對外擴張的實力,他任命公孫衍、司馬錯等人,率領秦軍對外積極擴張,打下了大片的領土,這其中公孫衍的功勞最大,他帶領軍隊與魏軍進行了河西之戰,將整個河西之地都劃歸秦國所有,一雪之前的恥辱。倘若沒有商鞅的變革以及秦孝公積攢下來的國力,秦惠文王無法達到這樣的成就,商鞅扭轉了秦國頹廢的趨勢,拯救了秦國。
戰爭
李斯獲嬴政重用
李斯并不是秦國人,有人上書嬴政,提議驅逐其他國家的人,因為這些留在秦國的外國人經常會刺探情報,或者是做一些對秦國不利的事,給秦國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只要驅逐了他們,就會免去這些禍端。嬴政同意了這個提議,并且下令即日起驅逐客卿。李斯這個時候還沒有一絲成就,如果被驅逐,自己即將成為無根之木。于是他上書秦王,寫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諫逐客書》,正是這篇文章得到了秦王的賞識。
李斯與嬴政徹夜長談,他為嬴政制定了統一天下的詳細步驟。秦王被他的遠見卓識所折服,秦國一統天下之后,因為在此之前,各個諸侯國都是各自為政,這就留下了很多隱患,就像是貨幣,戰國七雄所用的貨幣都不盡相同,就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麻煩,商人不知道該用哪一國的貨幣,或者說貨幣之間的兌換又該是怎樣的,這就阻礙了經濟。除此之外,各諸侯國所用的語言和文字也不一樣,這給交流帶來了困難,領土容易打下來,可是治理卻很難。秦王嬴政任命李斯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也正是從此開始,秦朝大一統的局面正式形成。
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王任用的人才當中,不是秦國人的大臣有很多,范雎就是其中一個,秦國最為致命的外交策略就是遠交近攻,他麻痹了遠方的諸侯國,而與秦國近在咫尺的韓國魏國趙國,成了他攻擊的對象,秦昭王真是范雎的伯樂,范雎入秦見到秦昭王,而秦昭王對這位人才也是十分的愛惜,他請求范雎教導自己,范雎也被他所打動。他告訴秦昭王,秦國四面都有高大的山作為屏障,這可以保護秦國不被他國所侵犯,但這同時也阻擋了東出的道路。秦國已經閉關15年了,現在秦王擁有成百上萬的精銳部隊,這時候應該與其他諸侯國爭鋒,否則如此精銳部隊豈不是白白浪費?范雎認為伺機出關方能大獲全勝,秦王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出關,那是因為策略出現了問題。如果有了正確的策略,那么出關就是毫無阻攔。
在這話語中,秦昭王已經感覺到范雎心里已經有了策略,范雎告訴秦昭王可以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收買遠方的國家,攻打相鄰的國家。當秦王用兵的時候,其他國家就不會橫加阻攔了。秦昭王一聽如獲至寶,重用范雎,但是范雎也有人生污點,他因為嫉妒白起的戰功。他向秦王花言巧語,最終處死了白起。
戰爭
戰神白起盡滅他國精銳
白起因為軍功卓著被秦昭王授予武安君的稱號,白起以一人之力斬盡六國一半的軍隊精銳,他的威名讓其他諸侯國聞風喪膽。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國君不滿意廉頗的對抗秦軍的策略,心急如焚的趙國國君,把廉頗換下,讓趙括擔任主將,而這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自認為飽讀兵書,不懼秦軍,他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第一次領兵打仗,就是統領趙國四十五萬的精銳部隊,可他沒有看透白起的計謀,被白起包圍,落了個身死異鄉的下場,而那些投降的趙國精銳,全部被白起坑殺,經過這一次的戰斗,趙國元氣大傷,已經無力阻止秦國東出。東方唯一能阻止秦國的諸侯國也已經被打趴下,而白起還有其他功績,白起引水倒灌楚國都城,沒過幾日,城里面漂起了幾十萬的浮尸,楚國都城,就這樣被白起輕而易舉地打下。因此白起被六國人稱之為殺神。
通曉大局的將軍王翦
王翦將軍的威名在白起之下,如果說王翦將軍最重要的一次戰爭是什么?肯定是殲滅嫪毐的叛亂,此時的嬴政尚未親政,一切軍國大事都是由丞相呂不韋和太后趙姬負責,而嫪毐正是趙姬的男寵,嫪毐自認為有太后的支持,做事飛揚跋扈。不僅惹怒了丞相呂不韋,而且還將嬴氏宗親也惹了一個遍。當秦王得知自己的母親與他人有染的時候,心中便埋下了復仇的種子,而嫪毐也知道事情敗露,自己一定會被秦王殺死。為了活命他選擇發動叛亂,他勾結衛尉發動兵變,驪山大營是拱衛咸陽的重要軍隊,一直是由親近秦王的蒙氏家族所掌管,嫪毐只要奪下了驪山大營,就是掌控了咸陽,而嫪毐搶先一步掌握了驪山大營的兵權,并且大營開拔,向著雍陽前進,身處藍田大營的王翦深感不妙,于是帶領軍隊,輕裝出擊,搶在驪山大營之前做好埋伏,在戰斗中殺死嫪毐的身下,重新掌控了驪山大營,然后分兵剿殺叛賊和保衛秦王,如果沒有王翦,秦王只會身首異處。
戰爭
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道路里,出現了許多遠見卓識博學多才的文臣武將。他們各有所長,都為秦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商鞅以一人之力扭轉了秦國頹廢的國運。將一個可以任人欺負的弱小秦國,變成了讓東方諸侯國害怕不已的強大國家,倘若沒有商鞅的變法,秦國可能撐不到戰國中期,就有可能被其他國家給滅掉,秦孝公也不能夠累出雄厚的國力,所以商鞅的貢獻居功至偉,而李斯雖然是一個文臣,但一直追隨秦王,從滅六國到大一統,同樣嘔心瀝血,尤其是在秦國一統海內后,他的所作所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發展,白起,王翦等武將帶領秦國精銳的虎狼之師,橫掃六國軍隊,戰神白起更是沒有一次戰敗的記錄,所到之處六國軍隊無不投降獻城以求自保,白起只憑一國之軍隊滅掉六國軍隊總數的一半讓人倍感驚訝,他們都有自己的貢獻,都不能被忽視。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