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洛陽十三朝曾有過的12個別名:個個似乎都勝過洛陽大名好聽
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了一些關于城市名字的段子,有人總結了一些名字改毀的城市,本來的名字很詩意很有味道和內涵,結果改名之后毫無美感,甚至對比改名前后讓人有點想笑。比如石家莊曾經的名字是“常山”,吾乃常山趙子龍是喜愛三國的人津津樂道的名句,放到如今就得改成吾乃石家莊趙子龍,聽起來就缺那么點意思了。好在洛陽這個名字還是挺好聽的,因處于洛河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是為陽。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洛陽十三朝的歷史上還擁有過這12個小名,每一個都很好聽,完全不輸于現在的大名洛陽,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斟鄩:洛陽首個朝代自然是夏都了,二里頭文化從這里發源,是中國最早的王朝。位于偃師的二里頭夏都博物館也將于今年國慶期間正式與世人見面,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去參觀下。而斟鄩就是夏都中后時期的都城,也就是現今的洛陽盆地。名字雖然復雜難認,但有滿滿的一股古中國風味在文字間。
西亳:夏朝接下來就是商代了,古有三亳:南亳、北亳以及西亳,南亳和北亳地理上現今是在河南商丘的東南部和北部。西亳就是咱們洛陽偃師西了。
洛邑:前面幾個名字相信很多人不熟悉,但洛邑這倆字應該就比較熟知了。去過周王城廣場的朋友都知道,廣場中央有一個“周公造洛邑”的大雕像。沒錯,在西周時期,周公定鼎中原就在洛陽,并建造起了一個有詳細城建規劃記錄的都城,為中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有重大意義的寶貴資料。
洛師:聽著是如今洛陽師范的簡稱叫法,在歷史上是指洛陽京師。意味著這里是政治以及軍事的中心,和鎬京類似。該叫法起始于西周時期。
成周:與上面兩個名字一樣同屬于西周時期,周武王在滅掉殷商后就開始在中原地帶建設都城成周。在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了個九鼎在這里,寓意著定鼎中原。
王城:同樣也是周朝時期,是周平王定都的地方,周敬王曾為了躲避戰亂也在這里呆過不長的一段時間。這個名字大家也熟,畢竟王城廣場大家差不多都去過,位置就是在那里。
神都:這個名字就不用多說了吧,至今還是有不少人在用。也是洛陽歷史上最為霸氣的別稱了,由武則天親自起名,洛陽最近在搞隋唐洛陽宮城區,相信應天門、九州池以及天堂明堂連成片后勢必能再現神都輝煌。
京洛:這個名字從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來說,更接近指向于日本的京都,如果有朋友去過這里旅游,會發現不少洛陽的元素,連該城市的公交車logo都是一個洛字。京都其實就是仿照唐朝時期的洛陽城而建造的,京洛就是京城洛陽的意思。
中京:該名字不僅在東西晉時期開始指的是洛陽,而且在南朝和金朝都有一段時期是叫這個名字。
伊洛:無需多說,指的是伊河水和洛河水流域的別稱,洛陽城中有這兩條河流穿城而過,在北方城市中實屬少見。
河洛:這個名字大家肯定太熟悉了,洛陽上半年有個牡丹文化節,下半年有個河洛文化節。河洛其實就是黃河和洛河的意思,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需多言。
三川:這是個新鮮叫法,畢竟大家都知道四川,三川是個啥?網上查資料都很少。在西周時期,三川是指涇、渭、洛三條河。戰國時期,因洛陽在黃、洛、伊三條河之間而得名三川郡,秦朝也是如此叫法。
大家覺得哪個名字更好聽呢?有什么想說的可以在下方評論里交流,點擊右上角關注,了解更多洛陽事兒!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