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順利當皇帝,有三個抓手他沒有把握住
劉襄雖然在誅呂行動中,立下的功勞最大,同時,他又是劉邦的長孫,勢力也是最強大的,但是他最終沒有獲得皇位。這是為什么呢?
(劉襄劇照)
顯然,這是因為劉襄在奪位過程中,犯了一系列的錯誤。那么,劉襄哪些地方沒有做好,他應該怎樣做,才能獲得成功呢?
呂后去世以后,整個國家處在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其實并沒有任何一個核心人物能夠把控朝廷。可以說,當時漢朝處在權力真空期。
按照古代的政治格局,本來皇帝應該是國家的核心人物。但是皇帝后少帝是一個小孩子,根本不可能發揮作用。按照一般的情況來看,如果皇帝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朝廷中會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權臣。只要有這個強有力的權臣坐鎮,朝廷依然能夠確保穩定。比如漢武帝去世后,霍光坐鎮。
呂后在去世之前,曾反復給呂祿、呂產交代,說你們兩個人一定要把兵權牢牢捏在手里。只有把兵權保在手里,你們才能夠保住自己,不受欺負。
但事實上,呂后的安排是不細致的,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上根本就行不通。呂后真正的做法,應該要預先讓呂祿、呂產成為權臣。同時還不能夠完全把陳平、周勃這些人撇開,反而應該拉攏他們。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這樣一來,就能夠形成一套以呂家為主導,陳平、周勃這些人為輔助的權力機制。這樣,就不會出現權力真空,朝廷可以平穩過渡了。
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呂后一死,對權力的爭奪就開始了。
(呂后劇照)
最早發起爭奪行動的就是劉襄。
按照歷史的記載,當時是因為呂祿和呂產密謀,準備殺掉朝中大臣及劉氏宗親。這件事情被劉襄的兄弟劉章知道,于是劉章告訴了劉襄,讓劉襄舉兵造反,所以劉襄才舉兵造反的。
不過這件事情其實是有點讓人懷疑的。為什么呢?因為呂祿、呂產根本沒有必要這么做。畢竟朝中的權力,當時還掌控在他們的手里。他們所缺乏的,主要是威信。這個威信,是靠拉攏大臣和宗親得來,而不是殺他們。殺怎么殺得完呢?
所以,劉襄當時造反,很可能目的并不是要誅殺呂氏家族,為國除害。至少一開始,他還沒有上升到那樣的高度。
那么,劉襄當時造反,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的目的,就是想把他的齊國失去的東西拿回來。在劉肥當齊王的時候,齊國是藩國中最大的,有70多座城市。呂后掌政的時候,把齊國分成了四部分,其中一部分給了呂后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還有一部分給了瑯琊王劉澤。
現在呂后已經去世了,劉襄就想把失去的那一部分奪回來。他最早就是打劉澤的主意。他對劉澤說,希望劉澤能夠和他一起打進京城,殺呂氏家族。
由于劉襄的目的很高尚,因此劉澤滿口答應。誰知道劉襄因此把劉哲抓捕起來,吞了他的軍隊和土地。
由此看來,劉襄一開始是沒有做好準備的,他輸在了起跑線上。
另外,劉襄奪位的思路也很不清楚。
對于劉襄來說,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抓手。這個抓手就是皇帝。
(周勃劇照)
他當時的行動,應該以保護后少帝為理由,誅殺呂氏。就像三國時期曹操等人反對董卓的理由一樣,這樣才有正義性。
說起來,大臣們是沒有權利殺皇帝的,更加沒有權利議定皇帝人選。因為這根本就不符合古代皇權社會皇帝形成的規則。皇帝是怎么形成的?他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給予的,上天想讓誰當皇帝,誰就當皇帝。所以,皇帝只能由上天預定。
假如劉襄提出這樣的觀點,給陳平周勃一百個膽,他們都不敢殺后少帝。
劉襄的第二個抓手,就是劉家的事情,由劉家人說了算,朝中大臣沒有任何權力決定皇帝的歸屬。而劉襄作為劉氏宗親的大哥,他應該出面主持這個事情。
當然了,他也不是說要開一個什么大會選皇帝,最重要的還是先要保住后少帝。只要保住了后少帝權力,他就可以留在后少帝身邊,成為那個權臣。此后皇位再轉移到自己身上,就順理成章了。
劉襄的第三個抓手,是充分發揮上天的作用。
前面我們說了,皇位是上天給了。怎么表明這一點呢?當年劉邦就有很多辦法,比如他睡著以后,身上有一條龍在盤旋;比如他殺掉白蛇,表明赤帝殺白帝等等。劉襄完全可以做這樣的工作,讓別人認為他是真龍天子。
劉襄要這么做,并不是很困難。因為朝中有劉章和劉興居兩個兄弟在,只要他們出面宣揚,把事情往這上面考,大事可成了。
但是劉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抓手,也沒有這樣做,而是拱手把權力讓給朝中大臣們,讓朝中大臣們去處理這個事情。
所以,劉襄作為功勞最大,同時地位最高的劉氏宗親,最終什么也沒撈到,所以回去僅過了一年,就活活氣死了。劉恒給他的謚號,還是一個“哀”字,落得個這樣的壞名聲。
(參考資料:《史記》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