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和明朝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爆發了決定中原正統的戰爭!
明初徐達常遇春率20余萬大軍北伐,一路北上攻克了元大都,1368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半年,明洪武元年,元順帝倉皇逃離元大都,直奔上都,宣告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北元則由此開始。
不過在元順帝末期的這段時間,北元還是有軍力,同時有想法想要平叛的,畢竟當時元順帝還自認為正統,朱元璋雖然已經稱帝,并且打下了大半個江山,但是那段時間,北元還是把新建立的明朝當作叛逆,而不是和自己對等的一個國家。
當時北元有意圖恢復疆土的皇帝和大臣,也就是元順帝和王保保,同時元順帝也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在他繼位之初,驅逐權相,支持脫脫進行改革,也就是至正新政,完善法制,選拔人才,也算是給元末死氣沉沉的國勢注入了些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新政沒有解決日益增加的社會矛盾和土地兼并,所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但起碼他是一個想要干點實事的皇帝。
在被趕出大都后,這位皇帝還沒有灰心,雖然當初很狼狽,當徐達大軍逼近大都之時,元順帝沒有想過君王死社稷,而是要開溜,當時有大臣勸諫,《元史.順帝本紀》“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可是當時的元順帝已經什么的都不管了,他想的只有一個字,逃,卒不聽,至夜半,開健德門北奔。
一直到了上都他才安穩下來,遠離了險境之地,元順帝又再度恢復了那個想有所作為的帝王人設,召見群臣,詢恢復之計,可是為時已晚了,如果說他死守上都,之后山西的王保保以及各地能夠調動的兵力回援上都,雙方圍繞著大都打一場大決戰,打贏了還有可能壓制明朝的北進勢頭,可是他選擇了跑,上都一丟,元軍氣勢就沒了,只能慢慢等死了,如果打一仗,可能死得更快,但是也是有希望扭轉局勢的,由此可見,元順帝終究是缺乏魄力的帝王。
而后來元順帝又再度瞎樂觀,干擾前線王保保的指揮,當時明軍攻克大都后,就開始西進,準備收復山西陜西之地,而明軍先鋒湯和所部遭受挫敗,《明史.擴廓帖木兒》明兵已定元都,將軍湯和等自澤州徇山西。擴廓遣將御之,戰于韓店,明師大敗。
這一次局部的小勝讓元順帝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他遠離前線,不知道此戰對明軍軍力的影響不會很大,就急于讓王保保收復大都,會順帝自開平命擴廓復大都,擴廓乃北出雁門,將由保安徑居庸以攻北平。(擴廓帖木兒是王保保的漢名)結果就是徐達常遇春好好的給王保保上了一課,元軍打敗,此后元順帝就有些愛咋咋地的想法了,也沒有了什么雄心,身體也是越來越垮,在北方熬了兩年之后就掛了。
但不管怎么說,逃到北方的元順帝所代表的北元還是有心思和實力去和明朝搶正統地位的,而且在徐達率軍攻克上都的時候,西北方向還是集聚著北元殘余勢力的,忽答駐扎在山西大同一帶,王保保占據山西、甘肅;納哈出占據內蒙古哲里木盟一帶;失刺軍占據甘肅的武威等地。“引弓之士不下百萬,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北元可不是那么輕易就答應把天下給明朝的,所以明元兩國爆發了最后的,決定中原之地歸屬的決戰,其時間是洪武元年八月至洪武三年四月,不到兩年的也就是徐達收復元大都到在沈兒峪擊潰王保保10萬大軍的這段時間,當然元軍主要還是以王保保所部為代表,其他軍力不強。
由此,明軍和北元殘部在山西陜西甘肅等地接連發生了戰爭,先來說說被元順帝干擾指揮的那一張,也就是王保保被元順帝要求奪回大都,可問題是當時大都已經是大明的北平府了,這個象征意義還是蠻大的,畢竟元順帝一跑,元軍軍心已散,這個時候去攻打堅城,除非北平是一座空城,否則就是打不下來。
而面對王保保一路突擊向北平進軍,徐達和常遇春則是直接撲向了太原,徐達認為,擴廓遠出,太原必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進不得戰,退無所守,所謂批亢搗虛者也。事實證明徐達是對的,太原危機求援,王保保只能摔師回援,擴廓至保安,果還救。“保安”在現在的河北涿鹿縣附近,這就看出雙方一個不對等的情況了,就戰略價值而言,北平的價值是高于太原的,尤其是象征意義,但是徐達就是有底氣,我就不怕北平會被攻陷,而且退一萬步講,就算北平給攻陷了,徐達也有實力去再奪回來。
可是王保保已然缺乏這樣的底氣,只能率師回援。當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本來王保保就沒打算打北平,等到太原求援,正好有了借口,直接回師了。
在爭奪太原的戰役中,王保保所部的軍力應該是強于徐達所部的,而且多是以騎兵為主,因為當兩軍對峙的時候,常遇春向徐達建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也就是趁夜利用騎兵突擊王保保營寨,我們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徐達突襲太原,并不是全部主力,而是騎兵先行,步兵還未抵達戰場。
可是王保保的元軍是在開進北平的途中接到戰報才回撤的,卻可以搶先一步,在徐達所部步兵抵達之前回援,那么王保保所帶回的援軍應該也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
正當徐達和常遇春制定夜襲戰術之時,王保保所部有人投降,會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且請為內應,乃選精騎夜銜枚往襲。(“豁鼻馬”,這個名字也是可以了)這就是我之前說的,元順帝出逃大都,對元軍的士氣打擊是很大的,相比之下,當時兩軍必然會有一個差別出現,明軍一方大多是至死不叛的將領,而元軍一方則是時刻有為自己撈取利益的人出現。
最終王保保在這次軍事突襲中,扔下軍隊,倉皇出逃,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隨后明軍攻克太原,平定山西。
此后明軍趁機繼續西進,奪取陜西,《明史.常遇春列傳》思齊以臨洮降。思道走寧夏,其弟良臣以慶陽降,既而復叛,明兵破誅之。于是元臣皆入于明,唯擴廓擁兵塞上,西北邊苦之。到了這個時候,明朝收復中原王朝故地已經是無人可以抵擋得了,北元能做的也就只有負隅頑抗了,不過之前說過的元順帝,在王保保被逼入困境的時候,發現了戰機,也就是趁徐達常遇春進軍西北之際,想要奪回他的元大都。
《明史紀事本末.略定秦晉》記載,會元將也速攻通州,但是也速被常遇春所部援軍擊潰,常遇春也是沒有給北元喘息的機會,乘勝直接北上攻占了元上都,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
本來到了這個時候,明軍在各個戰線上屢屢取勝,大有全軍北上滅了北元的勢頭,可是不巧的是,一代將星隕落,在常遇春班師的途中,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這次意外事件,使大明不僅損失了一位戰將,同時正在西線開進的徐達也是班師回朝,大將軍徐達、御史大夫湯和發平涼,還京師,以右副將軍馮宗異總制軍事。
這給了困守西北的王保保很寶貴的喘息之機,得以休養生息蓄積實力,同時加上收攏潰兵,兵力一度增長到10余萬,但是王保保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畢竟當時的西北是苦寒之地,富足的江南早已落入了明朝手里,王保保是如何維持著10余萬人吃喝的?可以想象到當時當地百姓身上的負擔,同時北元軍的后勤更多的應該是靠牲畜來維持,當徐達徹底擊敗王保保的時候,戰果里就記載了,馬駝雜畜以巨萬計。
王保保知大將軍南還,自甘肅以兵襲蘭州,奄至城下。王保保發兵的時間是12月,徐達等人是9月份回京的,雖然這3、4個月的時間有些短,不過這對于王保保來說已經是很難得的寶貴時間了,他必須快點發動進攻,不然等到徐達在回來,自己就更沒有機會了。
本以為蘭州城指日可下,可是兩國國運差太多了,作為新崛起的明朝,絕不缺猛將,蘭州守將張溫,從容指揮,北元軍圍困蘭州數月就是打不下來,本來元軍氣勢就不高,這又陷于攻城不利的尷尬境地,圍城,人家守城將士又不投降,有一句話最適合當時的王保保了,“我也沒招啊”,只能縱游兵四出虜掠,民頗被其擾,而明朝的援軍開始西進了,《明史.徐達列傳》三年春帝復以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王保保只能含恨退軍,這本是他最占優勢的一仗,率10余萬眾,卻攻不下一座蘭州城。
徐達再次西進,無論是徐達還是朱元璋,甚至是王保保都知道,這是一次決戰了,雙方都不會退了,王保保除非北撤,撤到長城以外,否則他只能選擇正面和徐達軍硬剛,而朱元璋則沒有那么多耐心,留著王保保這么個躺在自己臥榻下呼呼大睡的人,明元兩軍在沈兒峪爆發了關鍵的一戰。
達至定西,擴廓退屯沈兒峪,進軍薄之。“薄”就是迫近的意思,也就說王保保是保持守勢的一方,準備以逸待勞擊敗徐達所部,而這場雙方共計約20萬人的決戰,卻只打了不到兩天,當徐達所部兵臨王保保軍營的時候,隔溝而壘,日數交。
徐達也是臨時建造了營寨,但是時間短,用磚、石、土塊等筑成的軍營墻壁必定不會高,也不會穩固,但是這應該就是徐達的計謀,他不做攻擊的一方,而是誘使元軍主動出擊,畢竟徐達有一樣東西,王保保沒有,那就是時間,王保保苦心維持的10萬大軍,如果不能在戰局上取得優勢,這10萬人容易自己就發生內亂嘍。
擴廓遣精兵從間道劫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卒失措,軍驚擾,達帥兵擊卻之。這是沈兒峪之戰中,王保保一次不錯的戰術指揮,好在徐達及時擊敗了進攻的元軍,不然的話,結果可能對明軍不利,古代作戰最容易發生,一次局部潰敗引發的全局混亂,而且王保保也完全可以在胡德濟所部發生混亂之時,打開明軍的防御缺口,所以當時王保保所遣的是精銳部隊,只是元軍大事已去,王保保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兩軍交戰當天并未分出勝負,可是到了第二天,明日,整兵奪溝,殊死戰,大破擴廓兵。這是最能體現兩軍斗志和軍心的,到了拼死一戰的時候,北元殘部的將士那里有在關鍵戰役中搏命的想法,打順風仗他們還能沖一沖,戰局處于下風,你讓他們死戰,基本上是不可能,畢竟他們的皇帝不是都跑了嗎?憑什么再次賣命!
北元軍發生大潰敗,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余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余人,馬駝雜畜以巨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可見當時大部分將士都是直接投降了的,而王保保則自己帶著親人逃到了和林,和林是哪里?和林是元朝嶺北行省首府,窩闊臺曾建都于此,其位置現在在蒙古國,所以說此戰之后,北元就徹底沒有和明朝爭奪中原正統的實力了,只能成為和明朝對峙的一個北方勢力。當然北元也只存在了21年,就被藍玉滅了。
參考資料《明史.太祖本紀》《明史.徐達列傳》《明史.常遇春列傳》《明史.擴廓帖木兒》《元史.擴廓帖木兒》《明史紀事本末.略定秦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