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龍圖閣直學士是個什么官?
包拯的龍圖閣直學士是個什么官?包拯為何又稱包龍圖?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在民間的“顯官”為開封府知府(正式名稱應為開封府尹),包拯的懲惡所善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他開封知府任上。其實,包拯并沒真正擔任過開封知府。開封府是北宋的首府衙門,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開封府尹一職多由皇族親王兼任,統攬京城汴梁一應行政、司法、民生要務:“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
據北宋國制,宋太宗端拱年間開門辦公時,官員的匯報次序為:先宰臣、次樞密使、次三司、次開封府、次審刑院……開封府的地位低于三司,而高于審刑各院。
而在實際工作中,擔任開封府尹的親王只是掛名,并主持工作,主持工作的是開封領會少尹或是臨時委派的官員(稱“權知開封府事”)。包拯就曾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間,被短暫召任權知開封府,并遷升右司郎中,主持開封府事。
在包拯的職業(yè)生涯中,還有兩個職位常常被人提及,一為天章閣待制,一為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包拯又被人稱為“包待制”“包龍圖”。
那么,天章閣待制與龍圖閣直學士又是個什么官呢?這還得要從宋朝的“館閣”制說起。
北宋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秘閣、龍圖閣、天章閣等閣,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明清以后也沿用此制,并慢慢演變成“內閣”。包拯所任職的二閣,天章閣與龍圖閣,其實都是皇家的文化機構。
龍圖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點位于會慶殿西側。龍圖閣收藏有宋太宗御書、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冊、譜牒等。景德四年(1007年),置龍圖閣學士,為正三品。學士下設直學士、待制。第一位龍圖閣學士為海陽(今潮州東津)人劉昉,世稱劉龍圖。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故民間戲曲小說中也以“包龍圖”稱之。
在北宋,龍圖閣學士是"加官"、"貼職",一種虛銜,用以加文學之士,備顧問,與論議,以示尊寵,相當于榮譽稱號。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宋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并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
天章閣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以奉真宗御集御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置天章閣待制。景祐四年(1037)置天章閣侍講。慶歷七年(1047)置天章閣學士、直學士。其品級順序為天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侍講。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曾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所謂“待制”,是指等待詔命,最初設于唐朝。唐太宗即位后,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是謂“待制”。宋因唐制,于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其職責為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
(圖片來自網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