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這么出名,但你可知因這詞李清照被罵得有多慘
總有人覺得,用“才女”二字來形容李清照,還不夠體現她的才華。于是,便有人發明了“千古才女”4個字,似乎唯有這樣才能將她跟其她才女分開。
文壇能出一個像李清照這樣的人,是后世之幸;但文壇之幸背后,往往是詞人一生的不幸。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對李清照這樣一個有自我意識、關心家國命運的才女來說,顯然是件挺痛苦的事。
在李清照的作品里,我們能發現很多“愛”與“恨”:因為愛家國,所以她恨丈夫不成鋼,寫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但同時,因為骨子里是熱愛生活,所以當受到萬千苦楚時,她寫下過很多恨生活不如意的千古名作,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武陵春》。
提到詞名,可能還有一些朋友不太熟悉,但提到其中一個名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這句詞已經成為了人們在生活里常用的語句。但不知你是否知道,因為這首詞李清照被罵得有多慘。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先來看看全詞: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寫于公元1135年。靖康之恥后,李清照一家四處避難,到1135年時,51歲的她已經孑然一身。丈夫已死,他留下的金石文物也被搶得差不多了。此時她的心境,可用萬念俱灰來形容。
在兩宋文壇,最擅于寫這種凄美哀怨之作的,就是李清照。因此,這首詞無論是從意境上來看,還是從遣詞用字上來講究,都是極佳的作品。
詞的上片先以風雨及枝上的花朵開頭,花兒已不在了,唯有地上的塵土中還沾了一絲香氣。李清照跟一般才女的不同之處在于,哪怕過得再慘,她心中的那股氣節并沒有丟,一如塵中花香般,雖微弱卻一直在。
接下來,由花開花謝想到人世蒼涼,自是未語先哭。“欲語淚先流”這種說法,就像柳永的“竟無語凝噎”一樣,都是形象感、細節感極強的表述方式。
詞的下片,寫到詞人的一個計劃:準備去雙溪劃船。劃船如何和心中的愁聯系起來呢?李清照想了一個極具創造力的寫法:船或許載不動許多愁。船是真實存在的事物,這樣一來“愁”也就變得立體起來。這種新穎的寫法,若非自己的真實感受,很難描繪得出來。
李清照出手,毫無疑問是一首好詞,至少現代文壇是沒人能超越的。但令人詫異的是,這首詞在明代時,卻受到了眾多文人的惡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明代文人葉盛的評價,他在注解這首詞時稱:
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婦。其語言文字,誠所謂不祥之具,遺譏千古者歟。
李清照的父親名叫李格非,字文叔;李清照的丈夫叫趙明誠,一字德夫。葉盛這話的意思是說,李清照的詞作基本上都像這首《武陵春》一樣,寫得過于凄涼悲愴,于家人來說是很不吉利的,文字本身也是不祥的。因此,李格非有這樣的女兒,趙明誠有這樣的妻子,實在太不幸了。
說起來,這葉盛在明代文壇也算是個人物,他25歲進士及第。后入朝為官多年,官至吏部左侍郎。此人愛書如命,卻偏偏不喜歡李清照,還時不時發表一些鄙視才女的話。對于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之事,他更是多加指責。
在葉盛的影響下,明代出現了一群跟他一樣“囂張”的文人。他們明明水平不如李清照,作品流傳度也不高,卻每每拿著李清照的一些小事說事。他們認為,既然李清照如此思念丈夫,在夫死后如此傷心,還說自己是“欲語淚先流”,為何還要改嫁?這也太虛偽了吧!
可憐咱們的大才女,死后還有受這些不如自己的小文人之罵,實在是太慘了。當然,到了清朝也有很多文人站出來,為李清照說話,比如吳衡照、陳廷焯等人。
看過這些古代文人的爭論,筆者個人認為:當時李清照孤苦伶仃,丈夫已不在了,她找個人照顧自己是很正常的選擇。而且,咱們品讀文學作品,本身就應該立足作品本身。非得扯什么文字“不詳”,擺明了是針對人家,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對此事,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