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向孫權提出“吳中對”,比隆中對早了七年,為什么知名度低?
了解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著名歷史事件,就是劉備與諸葛亮在臥龍崗第一次見面時,諸葛亮給出的劉備勢力發展方針隆中對。可以說隆中對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可以做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與隆中對相對應的,魯肅也曾經給孫權提出了一個“吳中對”,也叫做“榻上策”。相比于隆中對,吳中對的知名度就低很多了。實際上吳中對比隆中對提出的要早,但吳中對知名度低不僅僅因為諸葛亮名聲大的緣故。
吳中對是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提出來的。這個時候孫權剛剛執掌江東,孫策的顧命大臣周瑜將魯肅引薦給了孫權。既然是周瑜引薦的人物,孫權肯定是要重視。在一次宴會結束后,孫權單獨將魯肅叫了進來。兩個人“合榻對飲”,于是就有了吳中對。從后面的歷史來看,我們深知孫權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而在當時孫權就向魯肅表達了自己想成“桓文之功”的意愿。也就是說孫權想當齊桓公、晉文公。但魯肅很快就向孫權表示,現在天下的形勢與當初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如今的形勢更像是楚漢戰爭,曹操現在就是挾持義帝的項羽。如果孫權想要贏,就應該學習劉邦,穩步發展尋機統一天下。
魯肅提出的吳中對從當時的現實考慮,認為第一步應該是“鼎足江東”然后“以觀天下之釁”。鼎足這個詞在這里就已經出現了。在建安五年天下混沌,群雄割據的時候,魯肅就已經看到了天下是沒有這么快能夠統一的。對于如何鼎足江東,魯肅又給出了具體的方案。第一步就是要剿滅黃祖,然后占領荊州。第二步是進軍西川,奪取益州。第三步是建號稱帝,待天下有變統一南北。魯肅認為現在“北方多務”,北方各大軍閥沒有精力顧及南方,是發展江東的最佳時機。
吳中對相比于隆中對的高明之處就是先是提出了“漢室不可復”。意思就是說,漢朝已經不可能再復興了。漢室氣數已盡不是一開始就能看出來的。在桓、靈二帝時期,還并不能看出漢室氣數已盡。漢室氣數已盡是要到董卓進京,挾持漢獻帝到長安才逐漸顯現出來的。一開始曹操也只不過是想當一個征西大將軍而已。漢室氣數已盡的好處就是讓孫權在執行外交方針的時候更加的靈活。全天下都知道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如果要是以興復漢室為口號,就相當于直接與掌控朝廷的曹操對立。曹操代表著中央,絕對不會姑息一個打著反叛自己旗號的人。這就是孫權的優勢,他既可以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曹,也可以與曹操聯合共同反劉。孫權到后期之所以戰略方針靈活多變,與自己早就設立漢室不可興復的大方向有關。而相比之下,劉備的外交回旋余地就要小得多。
而且吳中對相比于隆中對更好實行一些。因為荊州對于東吳來說近在咫尺。只要奪取了黃祖的江夏,就可以直接攻取荊州。而對于劉備來說,荊州就不是那么方便了。根據隆中對的對策,劉備需要占據荊州和益州。但荊州和益州相隔較遠。后來關羽兵敗的一個原因就是荊州和益州實際上相當于兩個獨立的系統,益州如果想要派兵到荊州需要很長時間。尤其是南方人口稀少,劉備將兵力全部集中到漢中一線之后,東部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救援荊州。而且為了完成隆中對的計劃,劉備又不得不出川與孫權作戰。這個時候江東的地理優勢就發揮出來了。陸遜利用益州到江陵路途遙遠的優勢,不斷消耗劉備的銳氣,最終一舉將劉備擊敗。所以,吳中對要比隆中對更好實現。
但之所以吳中對沒有隆中對出名就是因為吳中對并沒有實現。吳中對的第一步是剿滅黃祖,但剿滅黃祖的時間已經是建安十三年。魯肅是在建安五年提出的吳中對,時隔八年才完成第一步,實在是太拖拉了。而相比于吳中對,隆中對就相對快速一點。赤壁大戰之后,劉備就實際控制了荊州,沒過幾年就殺入益州。可以說到建安二十二的漢中大戰時,隆中對基本目標已經實現了。此時距離隆中對僅僅過去十年而已。之所以吳中對進展這么緩慢,還是因為江東根基不穩的原因。
江東在東漢末年還沒有完全開發,當時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全部都在中原地區。孫權作為外來政權,第一個要對付的是分布在江東的山越人。如果不將這些少數民族制服,孫權根本就沒有辦法脫身西進。直到建安十一年,孫權才將山越平定,這大大延遲了進軍江夏的步伐。而在奪取江夏之后,天下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的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開始南下荊州。而吳中對的第二步奪取荊州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才完成。這個時候距離吳中對已經過去了十九年。而且奪取荊州之后,孫權就已經不能再進一步了。因為此時曹魏在北方的勢力非常強大。只有聯合蜀漢才能穩住自己江東的基業。此時攻取益州劃江而治也變成后來與蜀漢“中分天下”。可以說,吳中對已經失敗了。而隆中對基本達成了既定目標。
再有就是《三國演義》的宣傳作用。雖然中國有修史的傳統,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喜歡看苦澀難懂的二十四史,他們更喜歡看小說、聽評書。宋、明兩朝都將蜀漢尊為正統,這就讓劉備的形象變得高大了起來。而隆中對自然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宣傳。而相比之下,魯肅的東吳政權不管是從歷史上被尊為正統的曹魏,還是民間被尊為正統的蜀漢,都屬于一個地方割據勢力。而他的吳中對很自然也沒有這么出名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孤寂寒光
參考資料:《三國志》、《江表傳》、《九州春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