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明知道推恩令政策,為什么棄之不用?最后釀成靖難之禍
在明朝歷史上,曾經有一場著名的靖難之役,廣為后世所熟知。這場靖難戰爭,名義上是因為建文帝削藩,導致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開始。最終的結果,則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為了明朝第三個皇帝。
在后世史學家眼中,作為失敗者的建文帝,應該算是一個庸而不昏的皇帝。本身算是非常勤勉,如果不算削藩失敗這一事,建文帝絕對算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有人覺得,建文帝最大的失誤,就在于削藩策略上。
如果采用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的政策,會不會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西漢王朝在建立后,也曾大肆分封劉姓藩王。而且在劉邦去世后,也曾出現過數次藩王叛亂的問題。這個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終于成功瓦解了諸侯王,讓藩王再也無法對中央產生威脅。
電視劇中的主父偃
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會不會就能避免靖難之役,并且成功進行削藩呢?
1.漢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謂的推恩令,其實就是一種另類的長子繼承制。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世后,封地要分配給所有兒子,而不能全部由長子繼承。長子能繼承的,只有前代藩王的封號。
這種有封號而無封地的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快速瓦解藩王的勢力。
在推恩令實施前,前代藩王去世后,所有的封地和勢力,都會有長子繼承。這樣一來,如果一個藩王家族,幾代人都比較英明而不敗家的話,會在地方積累下很龐大的勢力,足以和中央抗衡。
而在推恩令出現后,因為長子之外的孩子,也能夠繼承封地,這就使得前代藩王積攢下的家底,必須分配給每一個兒子。古代又不像現代,沒有計劃生育這種說法,講究的是多子多福。兒子多了,老藩王去世后,原有封地勢力,自然就會分裂成更多份。
因為有資格繼承封地,那些非嫡長子的兒子,也開始加入到爭奪老藩王遺產的隊伍里,藩王自家就先亂了起來。所以,推恩令這個政策,在漢武帝一朝,很順利的就瓦解的地方強大的藩王勢力。在武帝后,一直到西漢滅亡,國家都再沒有發生藩王之亂。
朕的推恩令是不是很英明?
推恩令很成功,這是肯定的!
但問題是,任何政策的成功,都要考慮當時的社會環境。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漢朝的藩王制度,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把推恩令拿到明朝的話,非但不會削弱藩王,反倒會讓藩王更加強大!
漢代的藩王制度,其實是沿襲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藩王擁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內,藩王擁有極高的權力,包括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軍事指揮權等等。可以說,整個封地,就是藩王的自家私產,連皇帝都沒有多少能力去指揮。
而明朝則截然不同。
明朝的藩王,講究‘分封而不錫土’。雖然有自己的封號,但卻沒有實際的封地。
被外派到地方后,也只有軍事指揮權,而無實際的軍事領導權。簡單來說,就是戰時藩王可以指揮打仗。但軍隊的根本所有者,是中央朝廷。如果中央朝廷不允許藩王調兵的話,藩王從法理上,其實并無權力調集軍隊,最多也就只能調動自己王府的私軍。
至于行政權、司法權之類的,那更是完全沒有了,最多只有監察地方的權力。
沒有封地,手里也沒有實際的大規模軍隊,又怎么能使用推恩令呢?總不能說,老藩王死了以后,幾個兒子接班領導軍隊,繼續打仗?
要那樣的話,幾代人之后,地方軍隊,絕對會完全成為藩王的私軍,中央根本就調不動了。
所以,在明朝,如果實施推恩令的話,非但不會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種程度上,會加強藩王的實力。
2.不是沒有人建議,只是建文帝沒有采用
當然,如果單純覺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連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們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歷史上,不是沒有人給建文帝提過相關建議。
比如,在建文帝剛剛開始著手準備削藩的時候,前軍都督府斷事高巍,就曾上書談到過推恩令。
“臣愚謂今宜師其意,勿施晁錯削奪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諸王子弟分封于東南,東南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
簡單來說,高巍的建議,是讓藩王子弟進行互換,避免幾代人在同一個地方封王就藩,積累強化勢力。
如果每一代新藩王,都得到一個新的地方去就藩,那叛亂的可能就小很多了。畢竟古時候人的壽命也比較短,一般成為藩王后,能再活上二十年就已經很不錯了。二十年的時間,一個藩王想要積攢出威脅到中央的實力,也確實不太可能。
但問題是,這個建議,其實也就是看起來很美好。
我其實很聰明的!
朱允炆不傻,如果他真的是個傻子,分不清利弊的話,朱元璋怎么可能選他做皇帝?之所以拒絕了這個建議,就是因為朱允炆看到了這個計劃的不足之處!
因為明代的藩王,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抵御外敵。
明太祖朱元璋,號稱是‘開局一個碗,打下全中國’。但實際上,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時候,被他趕走的北元朝廷,依然非常強大,隨時都有可能南下,給中原王朝造成致命一擊。
所以,在老朱去世之前,這個問題就來了。
朱允炆是文治之君,對軍事可謂一竅不通。那北方草原上的敵人,一旦再次南下,誰來擋?尤其是為了讓朱允炆順利接班,朱元璋大肆屠殺武將。在朱允炆即位后,手上能用的而且還能打的武將,已經極少了。
唯一的選擇,就是藩王。
在老朱看來,讓自家人統兵,總比讓外人統兵更放心吧?老朱也不是沒考慮過藩王會謀反的問題,所以才只給指揮權,不給封地。
如果按照高巍的計劃,直接進行削藩的話,那北方的敵人誰來擋?
一個弄不好,就不是王朝內藩王作亂的結果,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直接把明朝滅國。
這是朱允炆最大的難題。
所以,在真正著手進行削藩的時候,朱允炆才會采用了在后世眼中,最蠢的一個削藩方案:先削兵權最弱的周王、齊王、湘王,最后再削北方實力最強的燕王和寧王。
不是因為他蠢,而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削掉燕王和寧王的話,整個明朝說不定都有覆滅之危。
3.削藩失敗,在人而不在制度
當然,建文帝也不是沒想到,北方實力最強大的燕王和寧王,會因為削藩而叛亂。
所以,在著手削藩之前,建文帝已經在燕、寧兩王的后方,布置了重重大軍。只要他們敢正式謀反,直接就可以派出大軍打掉他們。
另外,就算實力最強的燕王和寧王,從軍事實力來看,也根本無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朱元璋在封王的時候,就曾經想到過這一點。所有藩王的直屬兵力,全都加起來,也不超過當時全國軍隊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就算全國藩王同時謀反,在軍事實力上,依然遠不是建文帝的對手。
一直到這里,建文帝采用的削藩策略,其實都是最優方案。
但問題在于,他選的人,他身邊的人,還有他自己,在人選上,全都不對!
派去燕王后方的將領,軍事才能都太差,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朱允炆身邊主要出謀劃策的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是有名的大儒,讀書做學問可以。但在政治和軍事上,實在是弱的可以了。尤其是方孝孺,甚至還想重新實行春秋時代的井田制。
黃子澄畫像
至于朱允炆自己,夢想是做一個仁孝皇帝,太顧及自己的清譽。所以,就連大軍和燕王對峙的時候,還要派人告訴前線將領,千萬不要殺了朱棣!
正主都不愿意殺人,手下將領就更想磨工不出力了。
甚至于,等到朱棣帶著一支孤軍,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朱允炆手里可調動的,至少超過十萬大軍。而朱棣帶來的,只有不到五萬人。朱允炆都不用正面殲滅朱棣,只要據守拖時間,等到各地勤王軍隊趕來,靠人也能堆死朱棣。
奈何,守城的李景隆,直接開城獻降了,幾乎可以說是不戰而降。
我投降!我投降!
客觀來說,朱允炆的削藩失敗,其實不是政策或者大方向上的問題,而是一個用人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身邊的那些豬隊友,才一步一步把朱棣推上了皇帝寶座。再加上朱允炆實行削藩政策,也實在是太過心急,剛剛上位,龍椅還沒坐穩,便直接開始實行削藩。
如此削藩,焉能不敗?!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