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降將的兩條路,要么去拼命要么被雪藏
曹魏的宏圖霸業,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曹操的“唯才是舉”,這也讓同時期的曹魏集團在三國爭霸中具備最大的優勢,很多一流降將得以展現實力,改寫歷史。
在唯才是舉的大環境之下,這些降將無外乎有兩條路可走。要么不斷打硬仗,活下來以后逐漸融入曹魏核心體系;要么活得精明,逐漸剝離核心地位被雪藏。
主動爭取的,有張遼、有關羽。含恨雪藏的有張郃(當然后期名將凋零還是崛起了)、有高覽、有張繡。
什么官渡之戰許褚不敢打顏良文丑現在看起來簡直就是笑話
降將一投降,曹操這邊基本上都給了過得去的官職,偏將之類的。你要真的感恩、能打硬仗,那自然能夠得到曹操的重視,升官封侯。你要真是武藝不精戰死沙場,曹魏集團也已經給了你高官厚祿。
所以從曹魏打的很多硬仗,我們不難發現,曹操就是在規避親信武將的陣亡。什么官渡之戰許褚不敢打顏良文丑現在看起來簡直就是笑話。那么多降將不用,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親信武將冒風險?
以官渡之戰舉例,關羽、張遼從投降那一刻起,真的是拿命在拼未來的政治和軍事生涯。
打顏良的這種硬仗,我們發現于禁沒賣命、樂進沒賣命、許褚沒賣命,反而是張遼、關羽他們這些剛投降不久的降將在拼命。當然,張遼棋差一招沒殺到顏良面前,是關二爺陣前斬殺了顏良。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張遼和關羽是那一次的帶隊突擊的軍官。
關二爺不久就回歸了劉備陣營,而后來的戰斗,我們發現張遼還是一樣的猛,一樣的不要命。白狼山陣前斬殺踏頓單于,逍遙津800人打敗孫權十萬大軍。
當然,曹操臨終前也終于把張遼認定成了自己人,甚至要把張遼從戰將提升到統帥。別忘了曹魏的統帥幾乎全是曹姓或是夏侯姓。(傳說中的八虎騎)可歷史就是在不斷地開玩笑,在提升張遼為統帥前,曹操死了。張遼拿命爭取到的最大成就也只是五子良將之一。
很多降將的心態其實很平靜,并沒有張遼那種拼命的欲望,也沒有關羽那種急切立功報恩而回歸劉備的心情。他們想“躺平”,穩穩當當地在曹魏勢力做個一官半職。
這里邊有張繡、有張郃、有高覽。
高覽因為記載較少,直接被三國演義強行拉去成為趙云成名的敲門磚。斬殺河北四庭柱高覽這樣的功績,已經和關羽斬殺顏良放在一個層次上了。
而張繡則是神秘消失,加上偷襲后又反叛的特殊原因,導致曹昂、曹安民、典韋戰死。直接被后世懷疑被曹丕暗算殺害。結局好一點的,可能只有張郃這種。既不和張遼一樣處處冒險去拼命,又不像高覽、張繡一樣神秘消失。待眾多名將凋零,曹操陣營都不得不仰仗他這樣一元名將。當然了,這是后話。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