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絕頂的呂不韋為什么會選擇自殺了卻余生?
戰國后期,衛國大商人呂不韋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在趙國看到秦國質子秦異人,就馬上覺得奇貨可居,看準方向后他就破千金家財,投資這個潛力股。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呂不韋的全力投資終于得到了巨大的回報,秦異人做了秦國國君,非常感恩呂不韋,就讓呂不韋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宰相。秦異人當了三年國君就死了,呂不韋和趙太后就順理成章地把秦異人的兒子(有說是呂不韋與趙太后之子)贏政扶為國君,就是以后的秦始皇。秦始皇13歲登基,大權自然由呂不韋操持,到22歲時,秦王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政,親政的第三年,秦王就逼迫呂不韋自殺了。
那么秦王為什么要逼死恩人呢?呂不韋為什么要選擇自殺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呂不韋功高蓋主,大權在握,嚴重影響了秦王親政。呂不韋早在秦異人做國君時,就被封相國、文信侯,賜予洛陽食邑十萬戶,家有奴仆上萬人。更歷害的是,呂不韋把持朝權,遍置私人,養門客三千人,異人死,尊呂不韋為仲父,輔助秦王贏政。秦王要想親政,就得擺脫呂不韋的束縛,因此秦王想殺呂不韋。
二是呂不韋與趙太后暗中私通,關系暗昧。本來這趙太后就是呂不韋的愛姬,因為拉籠秦異人,就送給了他,后來生下了秦王贏政,有說是異人的孩子,有說是呂不韋的,是與不是,想著呂不韋最清楚。待秦異人去世,秦王贏政繼位,趙姬成了趙太后,呂不韋成了仲父,趁秦王幼小之際,二人舊情死灰復燃,暗中私通。時間一長,紙里包不住火,宮庭內外自然傳得紛紛揚揚,世人皆知。隨著秦王年齡增長,呂不韋與趙太后私通的事可能也被秦王察覺,為了維護自己和母后的榮譽,秦王也當對呂不韋起殺心。
三是受嫪毐事件牽連。身為國相的呂不韋,政事繁忙,精力不濟,再加秦王一天天長大,呂不韋害怕秦王知道自己與太后私通的事,對自己不利,呂不韋就想與太后斷絕私通,誰知趙太后淫心正旺,呂不韋一提出就得到堅決拒絕。呂不韋沒辦法,就尋思找個人替代自己。正好這時咸陽街市上有一個叫嫪毐的人,此人沒別的什么本事,只是有一樣異能,就是家伙大,硬起來可轉桐木車輪。不韋聽說,馬上讓手下叫來,當面演習了一下,感覺趙太后能接受。于是就對他不做手術,以太監名義送進后宮,趙太后果然很滿意,也就不再糾纏呂不韋了。哪承想這嫪毐小人得志,貪心爆長,得寵趙太后,得到了很多封賞土地,被封長信君,和呂不韋權力不相上下。還不滿足,竟然想讓他與太后生的兩個兒子當秦王。嫪毐就豢養死士數千,趁秦王贏政到雍和宮舉行成人加冕禮時,殺死秦王。誰知事有泄密,秦王早有準備,就指揮軍隊一舉平滅叛亂,誅殺嫪毐及其三族的人,摔死嫪毐兩子,幽禁趙太后于雍地。并徹查嫪毐事件,最終查出來呂不韋與嫪毐事件有牽連,更激怒了秦王殺呂不韋之心。
由于這三個主因,秦王想殺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功勞太大,又有不少賓客辨士為其求情,秦王就只罷免了呂不韋的國相職務,將他遣回他的封地河南洛陽。誰知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怕他發動叛亂,就打發他舉家遷往蜀地。到達蜀地后,秦王給他寫了封信,大意是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么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居住吧!”呂不韋看了秦王的來信,知道秦王已懷疑他,想讓他死,與其受刑被殺而死,不如自殺,于是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那為什么呂不韋寧愿自殺也不愿叛亂呢?
一來秦朝大權依然在秦室宗親貴族手里掌握著,呂不韋一個外來人,權勢再大也是個打工的,他扶迎著秦室宗親還可以,一旦脫離了秦室宗親,只能遭到整個秦國人的反對。
二來秦王贏政可能就是他的兒子,既然自己的兒子已做了秦王,目的已達到,為了讓兒子更好放手治國,自己自殺又有何憾?
三來自己地位已極,富貴榮華盡享,又編了名著《呂氏春秋》以遺后世傳名,在世上已無遺憾,何必再賴活著受辱毀名呢?也許正鑒于此呂不韋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死得也算聰明了吧!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