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不急,太監到底在急什么?真相其實讓人很無語
許多人愛看古裝劇,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或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等,到了現代,則被拿來比喻成旁觀者比當事人還著急的意思,但其實這句俗諺的典故,可是和皇上的“春宵”有關!
▲古人常說“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其實真相挺害羞的。(示意圖/翻攝自后宮甄嬛傳微博)
據某媒體報道,古代皇帝的生活可非凡人想像的輕松,雖然他們貴為九五之尊,但仍有許多規矩、禮教必須遵守,就連和妃子過夜也都必須受到太監的監督和約束。
相傳古代皇帝要與妃嬪合房時,太監會退在門外守候,一邊旁聽,等到里頭翻云覆雨的聲音結束后約莫半小時,總管太監就必須領頭,帶著大家齊聲喊到“是時候啦”,提醒皇上時間到了,必須送妃子離房。
▲古代皇帝和妃子合房其實都是有太監在旁監督。(示意圖/翻攝自后宮甄嬛傳微博)
如若皇帝興致高漲假裝沒聽見,太監就會繼續喊,等到第三次時,皇帝就不得再拖延了,只能讓太監進房將妃嬪帶走,但若是太監連喊了好幾聲都不見有人出來,那么太監就會自行闖入,把妃子用絲被包裹起來“抬走”,而據傳這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得由來。
至于為何妃嬪不能和皇帝一起過夜,現代史學專家認為可能有3點原因:
1、為了保護皇帝安全,避免兩人熟睡后壞人有機可趁
這個主要是吸取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壬寅宮變”的教訓。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六名宮女和兩名妃嬪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敗事件。由于此事發生在壬寅年,所以稱之為“壬寅宮變”。
▲古代皇帝和妃子合房其實都是有太監在旁監督。(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當時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為求長生不老藥,在宮廷中建起齋醮,命方士煉丹。當時皇帝迷信,認為未有經歷性行為的宮女的經血可保長生不老,令禮部派員在京城、南京、山東、河南等地挑選了民間少年處女進宮,成為宮女。為保持宮女的潔凈,宮女們不得進食,而只能吃桑葉、飲露水,動輒予以毆打,有二百多位宮女被打死,被征召的宮女都不堪其苦。
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六名宮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時,用花繩試圖勒斃他。宮女們在慌亂之際將麻繩打成死結,致使繩圈無法收緊,結果只令嘉靖帝昏迷而未有斃命。此時方皇后趕到,將宮女們制服,涉案的曹端妃和王寧嬪也被逮捕。嘉靖帝沒被勒死,由于休克,經過御醫許紳搶救后昏迷很長時間才醒來。
▲古代皇帝和妃子合房其實都是有太監在旁監督。(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2、為了皇帝的健康著想,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早點睡
古代皇帝并沒有人們想象當中的那般輕松,他們日常都要批奏折,處理日常政務,非常操勞,如果沒有得到良好作息,身體很難吃得消的。
3、怕皇帝因縱欲過度,影響隔天工作狀態
中醫理論認為,縱欲過度和房勞過度,都是造成腎氣虛損、精力枯竭的主要病因,以致于男子會出現腰酸腿軟、耳鳴脫發等功能衰退癥狀。
上文提到,古代皇帝要操勞許多事情,如果縱欲過度,自然會影響到工作狀態,而且皇帝要處理的很多事務屬于決策性事務,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太監才需要從旁監督,時刻提醒皇帝時間。
▲古代皇帝和妃子合房其實都是有太監在旁監督。(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