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為何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后半句,讓人深思
中華文明延續了上下五千年的時間,在這五千年當中,祖宗們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史書典籍,在這些史書典籍當中或是記載著詩詞歌賦,或是記載著名人事跡,不管是哪一種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都可以給予我們很多的警醒,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最能夠警醒我們的并不是正規史書上面的那些名人傳記和詩詞歌賦,而是在民間流傳著的俗語,俗語常常都是非常的短小精煉的,但就是這樣短小的語句卻往往能夠觸及人們內心深處。
就比如大家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久病床前無孝子”。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卻透露出了古往今來最常見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老人的病床前永遠沒有一個長久的孝子,對于后輩們來說,當一天的孝子是非常容易的,當幾天的孝子也并不是什么難事,最艱難的事情就是要當很久的孝子。歸根結底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人文道德的國家。
所以很多的孩子們從小開始就接受了很多的道德教育,這也讓他們明白了什么叫做百善孝為先,孩子們自小接受了這樣的熏陶自然也就明白了,當自己的父母老了之后我們需要孝順他們,但是為什么又會出現“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事情呢?這個原因便在于社會的壓力和中國人的品質問題了。對于成年人來說,他們需要養育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父母還有自己的兒女和愛人,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他們需要長期給自己的父母支付醫藥費,還需要陪伴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日子久了,難免會有著倦怠的心情。
在加上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往往自己的兒女是要勝過父母的,所以就出現“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其實這句詩詞還有著下面一句話,那就是“久窮家中無賢妻”,人們對于中國妻子的認識往往都是溫柔的賢惠的,但是在某些家庭當中,卻沒有這樣知性賢良的妻子,其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于這個家中的男人的品質如何。
從古至今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但凡你是勤勞的人,那么家庭當中肯定不會長久的貧困下去的,如果說一個家庭長久的都處于貧困的狀態,那么只能夠說明在這個家庭當中,不管是妻子還是丈夫都不是一個勤勞的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在溫柔賢良的人日子久了,難免性情也會變得非常的暴躁。
所以說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先們用簡簡單單的字句就組合出來了一句有一句非常有內涵的俗語,而這些俗語的存在好似也在提醒著我們要引以為戒,不可再犯。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