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說以史為鑒,黑格爾說無法領會歷史教訓,歷史對人有何意義
文|顏小二述哲文
對于歷史之于人類的意義與作用,人們的觀點不大相同,西方哲學家黑格爾顯得有些“犀利”,他直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而我們東方的君主李世民則相對開明和積極,他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其實,拋開積極或者消極的主觀評價,黑格爾也好,李世民也罷,都有其道理,但黑格爾偏向于“人之于歷史”,而歷史民則偏向于“歷史之于人”,二者看待“歷史對人之意義”這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眼里的風景就大不一樣了。
誠然,千年以前古人犯的錯,千百年來一直有人重蹈覆轍,但毫無疑問的是,前人的歷史經驗,鑄就了我們現在的發展。那么,歷史對于我們,到底有何意義?
顏小二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不要將歷史簡單完全等同于“人類錯題本”或“人類日記本”,歷史屬于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歷史之于人類,其主要作用,當屬給人類一個“歸屬感”,因為歷史中記錄的,不僅僅是古老往事,更有人類的“根”。
或者這樣說,歷史,包含人類“錯題本”和“日記本”的功能,但它本質上更多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非要說說它有什么普遍性的作用,那么顏小二認為,歷史的作用是給予人們“歸屬感”。
1、為何黑格爾說人無法領會歷史教訓?從“人類日記本”看歷史
前面說到,西方哲學家格爾對于“人類之于歷史”的定論有些“悲觀”,他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輪廓看到了不同歷史時期,也看到了不同人“重蹈覆轍”的悲劇,歷史似乎在告訴他,人類難以從歷史中真正汲取教訓。
雖然想要反駁,但不得不說,哲學家就是哲學家,黑格爾說得確實很有道理,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是,黑格爾談論的“點”,其實不在于“歷史”,而在于“人性”。
不是人類無法汲取歷史經驗教訓,而是“人性”中的某些因素,配合復雜的實際情況,讓歷史重演。
在黑格爾的邏輯下,歷史,更像是“日記本”,它的主要作用是記錄,至于后人能不能從前人的日記中汲取經驗教訓,這個就因人而異了,畢竟人的秉性不一樣。
要知道,有的人,把歷史的教訓當教訓,而有的人,則把歷史的教訓當故事,遺憾的是,當故事的,似乎是大多數。
2、如何理解李世民的“以史為鑒”?從“人類錯題集”看歷史
我們知道,李世民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平定隋唐亂世,把兵荒馬亂的隋末唐初推向“貞觀之治”。要說李世民可以有如此大成績的原因,與其之賢與能,肯定是脫不開干系的,但是,也與“歷史”有莫大的關系。
李世民,從記載上看,他是一位喜歡尋求建議且熱愛歷史的君主,在位時,他不僅會向博覽群書的群臣尋求治國之法、虛心納諫,還會翻閱歷史,從歷史經驗中尋求渡過難關的答案,于此,他也留下了“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樣的千古名句。
面對戰后破敗山河,歷史上漢朝開國之君的治世之法或許給了他很多啟發,他首先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又從歷史教訓中發現“文”的重要性,于此他“文治天下”。李世民給大唐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后讓世界驚艷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于此,我們不難看出,對于李世民來說,歷史于他更像是發揮著“人類錯題集”的存在,歷史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王朝的興衰更迭,都可以給李世民以啟發,讓他可以從俯視歷史長河的高度思考當下問題,這也難怪李世民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3、歷史有何作用,在于人的視角,但歷史帶給我們的,本質上是歸屬感
通過上面黑格爾和李世民對歷史的不同看法,我們可以清晰發現,歷史對于今人有什么作用,主要是看今人如何看待歷史,如果僅僅是把歷史當故事,看個熱鬧,沒有深刻體悟歷史中先人的悲歡離合,那么重蹈覆轍幾率會比較大,但是如果能從歷史中既看到了故事,也看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將受益無窮。
但是,無論歷史對于我們是“日記本”還是“錯題集”,顏小二認為,本質上來說,歷史對于我們,更像是引導我們尋找“根”的“地圖”,歷史給予我們的是“歸屬感”。
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一脈相承、延綿千年而不斷的歷史,千年之后的我們,才能清晰知道自己是華夏兒女,自己是“龍的傳人”,我們才能驕傲而激動地想象,我們的祖先曾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創造過什么樣的輝煌。
延綿不斷的歷史,是一段“繼承”,我們都是“繼承者”。我們繼承并創造性發展了祖先們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還繼承了他們不畏挑戰、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這份“繼承”,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
或者這樣說,歷史給予我們的,是挑戰未知未來的自信,因為我們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從來不是孤軍奮戰,我們有強大的民族作為后盾,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歷史帶給我們的歸屬感都不會減弱,這才是歷史之于人類的真正意義之一,各位覺得呢?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