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60歲老詩人鳴冤,不惜寫下一詩,公然嘲諷白居易
在唐朝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斃,唐穆宗李恒在宦官的擁戴之下,倉促繼位。新皇加冕,日理萬機,最重要的當然是人事安排。唐穆宗手頭有一個薦表,那是已經罷相的令狐楚寫給唐憲宗的,是推薦一個叫做張祜的詩人。唐憲宗既然已經駕崩,決定權自然就交給了唐穆宗。
唐穆宗也不認識張祜,更不清楚他的才華,便找來剛剛擔任宰相的元稹,向他咨詢情況。元稹斬釘截鐵地回復皇帝:
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
元稹這么做,是有一定的私心。他和令狐楚之間涉及黨爭,自然不愿意提攜對手推薦的人。但他的話很有分量,唐穆宗此后對張祜也就置之不理了。
張祜找人推薦當官不成,只好積極參加科舉考試,不過又遇到了麻煩。當時他在杭州,希望能夠以解元的身份被推薦到中央參加進士考試。杭州刺史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也和張祜有過交道,甚至還會稱贊張祜的詩歌寫得好。但白居易和元稹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關鍵時候卻壓下了張祜,以徐凝為首薦。
這件事的影響程度,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后世將之看作一場公案,認為是白居易的污點之一。在當時也有人鳴不平,最著名的就是著名詩人杜牧。
杜牧一直是詩壇的紅人,伴隨著神童的美譽長大。他在擔任池州太守的時候,張祜到訪。此時距離元稹打擊他已經30年了,距離白居易公案也已經27年了,這些年來,張祜早已絕了官宦之心,四處漂流,行蹤不定。現在趕來與杜牧見面,張祜已經60歲了。
面對這個白發蒼蒼,在仕途毫無建樹的老人,杜牧也滿心感慨。從此,他與張祜成為了忘年交,寫下了不少詩篇夸贊張祜。其中有一篇,明顯就是沖著白居易來的,它叫做《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頷聯是對偶抒情的方式,表達了杜牧的同情憤慨:對著青山整日里思緒萬千,芳草一年榮枯不斷,什么時候這樣的恨意才會消失?杜牧巧妙地將愁緒與周圍景致相聯系,造成萬物皆悲,千古同愁的藝術效果。
頸聯之中,杜牧用比喻起手,為張祜所受的不公待遇鳴不平:睫毛就長在眼睛的前面卻總是看不見,大道就在他的身上,卻到別的地方尋找。這句話,細細想來,還不僅僅批評白居易不識人才,甚至是在指桑罵槐說白居易有眼無珠。
杜牧寫這首詩,順帶痛罵白居易,一方面是他的確欣賞張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一直和白居易不睦。當年白居易寫詩,就嘲諷了年老尸位素餐,不肯退休的宰相杜佑。杜牧正是杜佑的孫子,從始至終就對白居易抱有敵意,兩人之間毫無應和往來的詩歌,也算是唐朝詩人中的奇跡。
所以,文化總是不可避免主觀因素。元稹打擊張祜,白居易貶低張祜,杜牧幫張祜出頭,都有著各自的用意,不能完全從詩歌文化本身來解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