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后,最后一名工匠能出墓穴嗎?并非是你想的那樣
皇帝還在世時,就會為自己選上一塊風水寶地,修建自己的陵園,皇帝的陵園面積大,耗時長,皇帝駕崩后舉辦的喪儀,也處處顯示皇帝及皇族的高貴和至高無上的尊嚴,排場是非常大的,那么皇帝下葬后,最后一名工匠是怎么出來的?孫殿英道出了真相。
1928年,軍閥孫殿英看著清東陵殿宇富麗堂皇,內心就十分垂涎里面的金銀財寶,以籌措剿匪資金為由公然盜了清室皇陵,慈禧太后窮奢極欲,陵墓里有著無數的稀世珍寶,他們還發現了一處“啞巴院”,這才知道修建陵園的工匠都是啞巴,僅為了防止泄露工程的秘密。
清室雖沒有刻意隱瞞皇陵的位置,但也做一番防盜的工作,孫殿英找到地宮的入口時,卻發現十分堅固,用普通的器械根本打不開,因而他們搬來了許多炸藥,才炸藥了入口。
即使炸開了入口,但地宮依然有很多機關構造,這再用炸藥,地宮也就塌陷了,還拿什么金銀珠寶,他們來到用漢白玉做成的門前,就從極小的門縫往里面望,金銀珠寶就在里面,他們不愿意就這么放棄,因而仔仔細細地打量這扇門,發現后面是有東西頂住的。
門沒辦法往外打開,只能往里打開的,但被東西頂住了,也就推不開,后來他們搬來一根大樹干,硬生生的撞開了,現在我們去看清東陵的門,還可以看到上面的痕跡,非常觸目。而這種防盜門還有一個名字叫“拐釘鑰匙”。
皇陵里的風門是由左右兩塊巨石雕刻成,這就像院子里的大門,我們的大門中間會上鎖,古時兩門之間是木門栓,而皇陵里的風門中依然是一塊大石頭,抵住了兩邊的巨石門,因而人在外面是不能夠輕易打開的。
這么說,門里面的人也就很難出來,一些說法是,古墓是為最后一名工匠專門修建一處地方,有吃的東西等等,也是作為一個守陵人的形象,往后的一生都是在陵墓中待過,這實際是非常痛苦的,沒人樂意自己面臨這樣的處境。
“拐釘鑰匙”也就出現了,最后封門時,先只關上一扇門,同時直立起來,最后一名工匠站在門外,將這條石跟著門一點點傾斜,漸漸地兩門閉合,門也就關上了,人也在外頭,古人的智慧總是無窮的,能夠在不破壞陵園的一絲一毫上退出陵園。
皇帝下葬后,最后一名工匠能出墓穴嗎?并非是你想的那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