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楊家將的原型,為什么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置之不理?
回顧歷史上眾多朝代的產生與滅亡,我們經常能夠看見很多的相關人物,與這些人物密切聯系的家族也是歷史演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楊家將,為什么北宋在面對滅亡的情況下,楊家將沒有率先站出來,實行相關的救國措施,這是為何呢?
先來介紹一下基本的背景,我們這里所提到的的楊家將并非是文學作品虛構出來的,而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楊家將原型。楊家將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基本在勢力上已經沒有那么強大了,甚至還有一些衰落的趨勢在里面。當時楊家將的很多后代中,有不少都淪落為平民。還有一部分仍然在部隊里面掙扎,但是權力都不是很大,在軍隊中的地位較之以往大大降低。
導致這其中的主要因素,還是由于北宋時期所倡導的重文輕武政策,對于武將采取了一些壓制措施。楊家將的地位持續下降,才能與壯志施展不開,軍權幾乎都收歸于中央。很多時候,并不是楊家將不想救國,主要還是沒有可以調遣的部隊和精力罷了。
追溯到楊家將的第一代子弟楊業,他的威名名震四方,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大將領。他曾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得到了朝廷的好評與認可。后來率領部隊進行北伐,面對王侁的埋伏攻擊,即使已經陷入到了被動的窘境中,但是依舊沒有屈服于遼。最后楊業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寧愿絕食也不輕易向敵人低頭。隨后楊業歸降于北宋,楊家將開始全心全意為北宋服務。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楊業之后,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從來未曾中斷,讓他們走向衰落的主動權還是在于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政策偏移實在不能為楊家將提供很廣闊的發展空間。
縱然在楊家將的內部,其實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員,試想下如果可以得到重任,對北宋的貢獻肯定會是十分卓著的。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北宋重文之下,文官隊伍不斷壯大,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軍隊建設。
另外為了加強集權,文官隊伍也過于繁冗,行政效率低下阻礙朝廷內部的正常運轉。雖然宋朝時期在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狀態,但是三冗問題持續擴展。出現危機只是時間問題,朝廷沒有給楊家將救國的機會。換一個角度去說,就算當時的楊家將還握有軍權。
有關于戰爭的勝算也并不是很大,優秀的將領為戰爭制定正確的方針,但是倘若沒有強大的部隊來配合執行,那么最后的情況自然也不會太理想。也許對于當時的北宋來說,滅亡也許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