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不是千古第一陽謀?堪稱頂級博弈水準,但原創不是漢武帝
推恩令的原創,不是漢武帝,也不是主父偃,而是大才子賈誼。
然而,賈誼過于才華橫溢,天地鬼神無所不通。于是,漢文帝,也就是武帝的爺爺,把他當成了靈魂導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本來一腔熱血是要當國師的,結果成了巫師,這是才子之悲。
01.推恩令溯源:西漢第一雄文《治安策》
《治安策》,也叫《陳政事疏》。因為內容過于豐富,所以更像是賈誼政論觀點的匯編綜述。
這篇文章被喻為西漢第一雄文。但這個評價還是有些“妄自菲薄”了。就是把東漢也算進去,也沒有哪篇文章能出其右。所以,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兩漢第一雄文。
西漢的《鹽鐵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財政智慧的寶庫。歷朝歷代的財政改革,都能從《鹽鐵論》中找到溯源。而能與《鹽鐵論》等量齊觀,作為政治智慧的寶庫,應該就是《治安策》。
踐行《鹽鐵論》要容易一些,因為財政改革還只是觸動利益。但踐行《治安策》就費點兒勁,因為政治改革要觸動人性,而且主要對象還是皇帝的人性。
《治安策》的觀點非常豐富。如果非要在認識上降低維度,那么只需要記住一句話:
眾建諸侯,以少其力。
搞集權還是搞分封,看似是一道單項選擇題。但劉邦這家伙腦洞大開,硬是做成了多項選擇題,集權和分封一起選。關中搞集權、關東搞分封,大家因俗而治,怎么開心怎么來。
但問題馬上就出現了,分封諸侯連地千里,這就尾大不掉了。而且,諸侯之間搞聯合,完全能顛覆中央。于是,接下來又出現了一道選擇題:是集權多一點兒還是分封多一點兒。
這必須就是一道單選題了。要么削藩死命集權,要么躺死任憑分封。這時候開腦洞的變成了賈誼。賈誼的選擇是分封,而且還要分封到徹底。原理就是過猶不及,只要分封到沒有底線的程度,那就等于集權。
諸侯王,就別搞什么嫡長子繼承制了。除嫡長子之外,其他的嫡次子、嫡三子,以及庶子們,都要給封地。但分封的不是朝廷的土地,而是諸侯王自己的土地,你有多少個兒子,就分出多少份土地。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
諸侯的土地肯定越分越少,少到“地盡而止”,那么天下也就沒有諸侯了。而尾大不掉的問題,自然能夠化解。
02.眾建諸侯以少其力,重點卻是人心
始皇帝一統六國,秦帝國郡縣天下。這就是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有什么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是統一。如果繼續分封的路徑依賴,華夏九州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的大帝國。而且時間久了,大家不僅語言不通,而且文字、文化以及思維方式都會完全不一樣。
演化無定向,卻有方向有好壞、有價值。具體說,就是哪種演化更好、哪種演化更糟。演化的價值要求,就是向低成本的方向發展。戰國時代,天下百姓要供養七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這個成本太高了。這時候,大家也不用發展生產、享受生活,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打仗。身體好的去戰場砍人,身體差的去田里種地。所以,演化到統一,才能到達低成本的均衡態。這時候,老百姓才有可能搞搞生產、搞搞娛樂。
統一的前提是中央集權,沒有中央集權,就古代的治理水平而言,就只能等著天天打仗。因為那時候沒有現代的復雜政治設計。
然而,集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三代以來的分封已經成為路徑依賴。要打破這個路徑依賴,就要從力量和人心兩個層面來完成。
秦始皇從力量上把這件事搞定了。強者定章程,我是強者、你們是弱者,然后我說集權就集權。
但決定歷史的是力量和人心。強者定章程,聽著像一句相當霸氣的真理。但天下人心不從,強者也就只能灰飛煙滅。
于是,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劉邦愿意也罷、不愿意也罷,主動為之也罷、被動遷就也罷,到最后只能分封與集權并舉。
問題就是這個人心,你怎么克服。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就是在人心層面,具體是權貴高層的人心層面,完成集權路徑演化的第二個層面。
03.推恩令的陽謀:皇帝與諸侯的博弈
所謂陽謀,實際上就是一種博弈。
博弈的終極目標是納什均衡。所謂納什均衡是這樣一種穩定局面,在這個局面里,博弈各方都已經選擇了最終策略,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誰也無法單方面改變局面。所以,納什均衡未必都是好的。囚徒困境就是一種納什均衡。如果兩個囚犯足夠聰明,那么都選擇了最強策略,即背叛,結果就是一起進監獄。
漢初皇帝與諸侯王之間,就是一種納什均衡。皇帝看不順眼諸侯王,諸侯王看不順眼皇帝,但雙方誰也滅不了誰,所以朝廷虎視眈眈、諸侯王尾大不掉。
能不能打破納什均衡?
當然能。局面如此,任誰也打破不了,但這是靜態下的博弈,而博弈是動態的。所以,就一定有人準備打破這個局面,于是漢景帝搞削藩、諸侯王搞叛亂。但結果失敗了。因為納什均衡本就是一種穩定局面。雖然朝廷取勝,但漢景帝還是不能徹底削藩,只能與諸侯王和平相處。
打破納什均衡的手段,就是你要把博弈的策略發展到極致,徹底摧毀博弈對手。這件事,秦始皇做到了,漢景帝沒有做到。那么,漢武帝會怎么做呢?
漢武帝的手段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漢武帝的壓倒性策略。所謂壓倒性策略,就是說我只要采取這個策略,你們無論怎么玩都得輸。諸侯王當然可以像景帝時代一樣,再搞一個七國之亂。
但漢武帝的壓倒性策略還是一個帕累托最優。先理解帕累托改進這個概念,是指在不觸動博弈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個人的處境得到改善。而帕累托最優,則是改進到沒有改進的余地,也可以認為是所有人的處境都變好了。
推恩令就是如此,大家都有好處。眾建諸侯實現了以少其力,于是皇帝就更容易控制諸侯,也不會再擔心諸侯王造反。而諸侯呢?土地并沒有上交國家,而是都分給了自己的子孫。而在諸侯國內部,受傷最重的肯定是嫡長子。但這個博弈對手的力量太弱,皇帝開心、諸侯王開心、其他子嗣開心,他也只能少數服從多數。
推恩令實現了壓倒性策略和帕累托最優的結合,以最低的成本打破了諸侯分封的納什均衡。能玩到這個博弈層面,可以說漢武帝和主父偃已經玩成了人精。歷史上,都很少能找到這種例子。
而博弈的最高境界是設計博弈,即制定一套新的博弈規則或制造一種新的博弈局面。推恩令要實現的結果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而這就是一種新的博弈規則和博弈局面。從博弈的層面來說,這已經達到了頂級水準。
但,我們需要記住:推恩令的原創是大才子賈誼,主父偃就是在照抄賈誼,而其歷史意識則是舊故事的分封難以為繼、新故事的集權正式落地。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