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自刎烏江,保全了江東父老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代霸王,關(guān)于他的傳說比比皆是,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guān)于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么項羽當年為什么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東山再起呢?從兩人的性格比較和結(jié)局來分析會明白一些。
首先看看對手劉邦。
劉邦的文化程度不高,沒正經(jīng)讀過幾天書。但是這不妨礙他本身有個大優(yōu)點,看人很準,用人很精。歷史也證明,劉邦文不成武不就,看似沒有逐鹿天下的本領(lǐng),但是他能讓有才之人為他所用。劉邦能夠知人善用,這使得他有著不小的加成,項羽是個天才,但是單槍匹馬,架不住劉邦的眾多人才。劉邦主要工作就是呆在大本營進行辦公了,專門的事情有專門的人做,自己負責安排到位。劉邦還有特別擅長的一個地方,就是他對于自己精挑細選的人百分之百的信任。還在于人心的掌握上面。劉邦的每一次勝仗,都會論功行賞,表現(xiàn)好的人會加重獎賞。劉邦分賞手下的手段非常高明,比起建功立業(yè),不下更愿意為自己賣命。對于底層民眾的需求,劉邦再清楚不過,因為他本身就來自于普通的民眾。每成功拿下一片土地,劉邦不搶不到,下令采取政策減少農(nóng)民負擔,這讓他有了群眾們的支持。自古以來,民為本,沒有一個皇帝是孤軍奮戰(zhàn)。人心齊,泰山移。劉邦帶領(lǐng)一個眾望所歸的農(nóng)民起義,自然是走向成功,走向歷史的巔峰。
再看看項羽。
項羽在單個戰(zhàn)役,簡直無人能敵。但是戰(zhàn)略布局能力,根本是廢柴。史記里說:“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要學萬人敵。足見項羽從小好大喜功,缺乏積淀,也難怪后來會戰(zhàn)略短視。韓信評價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項羽力能扛鼎,神勇無敵。在戰(zhàn)場上常常能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讓對手聞風喪膽,被譽為“戰(zhàn)神”。統(tǒng)帥勇武,既能鼓舞士氣,又能威懾諸侯,可惜的是,項羽因為自己太過優(yōu)秀,而輕視其他人才。論功行賞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主要舉措,項羽個人能力太強,從不會獎勵部下。對于戰(zhàn)爭來說,士兵們最應(yīng)該在乎的就應(yīng)該是自己的實際利益,為自己拼一個好前程。勝利之后,項羽沒有任何獎賞,這讓他手下的士兵很失望,在戰(zhàn)斗中就會不積極。在政治手腕方面,比起劉邦來,項羽更是望塵莫及,因猜疑亞夫范增而導致麾下眾將離心,再加上楚軍后方補給空虛,糧草殆盡,一度強悍的西楚霸王竟然被一個政治流氓劉邦逼到了絕境,非但永遠失去了奪得天下的機會,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喪失在濤濤烏江水畔,空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千古絕唱,這段悲壯的典故,便是著名的“垓下之圍”。
所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遠眺江東,一聲長嘆,下定了必死的決心。所幸此時此刻,他的身邊還有他心愛的女人虞姬。作為患難紅顏,霸王對她沒有強求,你若愿意求生,你完全不必追隨我。但是美貌若虞姬,深情若虞姬,她誓死要追隨他。兩人在江畔做生死之別,也在江畔做永相廝守的苦鴛鴦。所以,劍起劍落,兩人黃泉路上不孤獨。
有人說,項羽就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否則也不至于落到這樣的地步。話是這么說,但如果他不給自己壓力,他也冷血寡情,不把逝去的兄弟們放在心頭,不把江東父老放在心頭,即便他僥幸逃了性命,改寫了歷史,只怕今天也就沒有這么蕩氣回腸,令人扼腕的凄楚佳話流傳了。人們到他念他,歌他用他,正是出于對他“重情重義”的欣賞。
內(nèi)容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