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兵敗后為何不肯回蜀中,這五點原因才知其高明之處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quán)襲取了荊州,并擒殺了關(guān)羽。公元221年秋,七月,劉備決定為關(guān)羽報仇,并奪回荊州,于是親率大軍進攻吳。
夷陵之戰(zhàn)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公元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quán)攻殺蜀將關(guān)羽于章鄉(xiāng)(今湖北當陽東北),占領荊州。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親率大軍東下,并得武陵蠻的支援,聲勢浩大,吳大將陸遜先堅守不出,待蜀軍疲憊,才在猇亭不能就是今湖北宜都北長江北岸決戰(zhàn),利用火攻,大破蜀軍四十余營,劉備盡失舟躲器械、水步軍資,狼狽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節(jié)東北),次年病死,此戰(zhàn)又稱猇亭之戰(zhàn)。
那么為什么劉備為什么兵敗之后沒有回成都而是一直留在白帝城呢?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劉備沒臉回去見諸葛亮(幸好沒有像袁紹個二貨官渡兵敗后沒臉見田豐而把他先殺了這種騷操作。)實際上可能是有這樣幾個因素。
1.布置防務。
雖然蜀軍大敗,劉備還是當時漢軍第一統(tǒng)帥,由他坐鎮(zhèn)部署,相信陸遜打永安不會比幾十年后他兒子啃羅憲更輕松。須知蜀國北方有漢中天險萬無一失,最大的突破口還是東面的永安城。
2.戰(zhàn)略欺騙。
漢軍在猇亭之戰(zhàn)中損失慘重,但因為夷陵沿途地形復雜,漢軍各部各自為戰(zhàn),向各處山野中逃竄者極多,劉備收聚得其中多少,又有多少人尚有戰(zhàn)斗力,對孫權(quán)和陸遜來說還存在一定的未知。
劉備在永安待得越穩(wěn),對手心里也就越嘀咕。這正和當年張飛當年疑兵呵退曹操大軍異曲同工之效。
3.鎮(zhèn)定軍心。
劉備留在永安,天子守國門,安定騎墻派,鼓舞軍民。
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了。蜀中新附,民心不穩(wěn)、蜀中士族暗流涌動,劉備如果敗回成都,蜀中士民就都知道劉備輸光了本錢,那么誰還會服劉備?屆時州郡皆叛,劉備困守成都,東吳乘機吞并西蜀就是一兩年的事了
4.激勵殘部。
包括武陵蠻在內(nèi)的擁漢勢力,在劉備大軍潰敗的時候,依舊沒放棄抵抗。如同廖化那樣無論如何也要回歸故國的義士,肯定也是大有人在。
如同傅肜程畿那些堅持血拼到底的,也還能給吳軍帶來零星麻煩。
劉備就是一面旗幟,必須立在永安,收攏敗軍。
5.籌備反攻。
實際上,大敗之余,劉備還是想著反攻回去。
《吳錄》: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chuàng)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馀,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畢竟曹丕終于出手了,形勢又與去年不同,此時漢軍雖寡,卻為哀兵,劉備亦倍加小心,真要再打,兩面夾擊,勝負未知。
然而這一仗終究還是沒打成,劉備也郁郁而終。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