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五位后期的戰神,姜維只能排名第二
第一位、鄧艾
鐘會率領的近十萬魏軍在劍門關攻擊了近一個月,毫無效果。時間一長,糧草不繼,于是考慮撤軍。這時鄧艾開始醞釀一個大膽的計劃:偷渡陰平。陰平這個地方群山連綿,懸崖峭壁叢生。山中只有小路可行,行軍不易,一旦受挫,很容易全軍覆沒。
鄧艾率領全軍沿著景谷道向東南方進軍,繞道到劍閣道后方二百多里。在行軍途中封山開路,遇水搭橋。硬是在杳無人煙的陰平山群中走出了一條道。其中最危險的時候,山中沒有道路,面前是陡坡峭壁,鄧艾身先士卒,身披毛氈滾落山坡。士兵們大受鼓舞,于是紛紛跟隨。
最后經過千難萬險終于偷渡陰平成功,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來到江油,守城的馬邈看到天降奇兵,沒有防備,于是投降。緊接著鄧艾率軍稍作休整,快速南下,在綿竹遇到諸葛瞻率領的守軍。初次交戰魏軍失利,鄧艾大發雷霆。千里行軍,只為最后一戰。前有強敵,后無援軍,只有死戰。于是鄧艾親自擂鼓助威,魏軍再次沖鋒,終于擊潰蜀軍,在激戰中斬殺了諸葛瞻。
劉禪聽到綿竹戰敗的消息,在主降派的勸說下,領著文武百官投降了鄧艾。后來劉禪發布詔令,讓姜維投降。于是姜維投降了鐘會。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鄧艾有多厲害呢?文能定國,武能安邦,文武全才。在地方治理上,鄧艾提出淮河屯田的舉措,為魏國的南方用兵提供了充足的軍糧保障。在用兵上,鄧艾往往料敵行動,搶占先機,數次擊敗姜維的進攻,也參與平定了毋丘儉、文欽的叛亂,后期更是創造性的奇兵偷渡陰平成功,迫降了后主劉禪,完成了當年曹操都不能完成的大業,可謂是一代奇人。
第二位、姜維
對于三國后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里也并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并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祎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而已。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鐘會謀反一事。設想,一個亡國之將,竟然能夠成功說服敵方大將與自己一同謀反,這該是何等的才能?細細品讀歷史之后,懵然發覺這位諸葛亮唯一的學生,的確是一位才華橫溢、文武雙全之人。
我想沒人能夠否認姜維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才。諸葛亮雖有文采卻輸武略,姜維師承孔明,繼承了諸葛亮的才能,加上自身的武力,成為了三國后期唯一一名文武雙全的天才將領。可惜在天才的身后,背負了太多的悲劇,也背負了太多的遺憾。如果姜維能夠早些結識諸葛亮,如果諸葛亮能夠再多活幾年,如果他能夠果斷的殺掉黃皓,如果詐降鐘會能夠最終成功……太多的如果。
在姜維身上,我看見的是無盡的遺憾。如同魯迅先生所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諸葛亮的死,如秋葉之靜美凄涼;而姜維的死,如煙花般燦爛壯烈。千古風流,終化塵土。諸葛亮光復漢室,亦未能實現自己功成身就,歸隱田園的夢想;而姜維,亦未能完成武侯遺志,重振江山。但他,亦給后世留下了三國中,最為精彩絕倫的個人傳奇!
第三位、鐘會
出身潁川鐘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出仕魏國,官居要職,累拜中書侍郎,封關內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賞識。隨從司馬師征討毋丘儉,典知機密。獻策于司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隨平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為張良,拜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遷司隸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務,設計殺害嵇康。景元年間,力挺司馬昭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配合鄧艾分兵進取,最終滅亡蜀漢,拜司徒,封縣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結蜀將姜維,圖謀據蜀自立,打壓太尉鄧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為部將胡烈所害,死于亂軍,時年四十歲。
第四位、文鴦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文鴦無字,本名文淑。文欽協同毋丘儉舉兵在壽春反叛,討伐司馬師。文鴦與父文欽請命保守樂嘉城,協議與文欽兵分兩路,夜晚襲擊司馬師的城西軍營,文鴦在司馬師的大寨里往來沖殺,嚇得司馬師眼珠迸出,直殺到天明,尋不見父文欽,鄧艾率領眾魏將追擊文鴦,文鴦單騎在眾魏將中沖殺,無人能抵擋。毋丘儉事敗身死,文鴦等投靠東吳,諸葛誕在壽春反叛司馬昭,文鴦等率兵救助,協同諸葛誕共守壽春城,諸葛誕在城中將文欽殺死,文鴦和其兄弟從城上跳下投靠司馬昭,司馬昭加封他為偏將軍,關內侯。
文鴦此戰之勇能與張飛并提,詩贊:"昔日當陽喝斷橋,張飛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應無敵,又見文鴦膽氣高。"而在毛本(毛綸、毛宗崗)當中,贊詩前兩句的人物被改為了趙云。
第五位、丁奉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勛。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進犯東吳的魏軍。丁奉一生征戰,與北方政權從曹操時代交戰至司馬炎時代,侍奉了孫權至孫皓四位吳國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