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諸葛亮與姜維軍事思想的一致性
諸葛亮與姜維的軍事策略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把爭奪雍涼為根本,再奪天下。如同秦王掃六合一樣。
雍州——號稱“天府之國”,他的這一稱號遠早于四川平原。
雍州今甘肅、陜西一帶,是渭水與涇河的交匯處(成語“涇渭分明”的由來)。這里常發洪水,但洪水過后,淤泥帶給這里富饒的土壤。經過鄭國渠的開鑿,“三百馀里,得以溉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彊。”(《史記*河渠書》)。而這高山環繞下的平川便命名為雍州。雍者,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
當初秦國為了統一天下,第一步就要消滅東邊的敵人——韓國!
韓國擋住了秦東進的要道,于是在十年內,秦國遠交近攻,打打停停,蠶食了韓國大片國土,打通了潼關至長安一線,將國都遷到咸陽。韓國為了救國圖存,讓水工鄭國去游說秦相國呂不韋,時贏政尚未親政。呂不韋是商賈出身,懂得利潤的計算,他認為有利可圖,因此同意了。修建大的水利工程,征用了秦國的勞力和財力,使其無暇東征。于是“欲罷勞之,息秦伐韓之計。”
而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好是好,可蜀中的糧草運往關中是非常困難的,秦始皇很難做,即便是諸葛亮也很難辦,因此諸葛亮效法秦始皇,把經營雍涼作為爭霸天下的第一步,“據淆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漢·賈誼《過秦論》)。
涼州——中國盛產良馬的地方。《廣志》云“涼州地生析草,皆如中國燕麥”是也。她的水草是適合畜牧業發展的。《漢書*溝洫志》也明確指出“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
既然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統一天下(《三國志*鄧芝傳》),那么糧草與馬匹是逐鹿中原必不可少的軍需!僅靠四川步兵是很難在平原大地與鐵騎抗衡的。所以諸葛亮不能直接襲取長安,而是把經營雍涼作為第一步,以敵國資源來戰敵國。這是對《隆中對》的修正!他提拔姜維作為軍事接班人正是此意。
姜維——天水人。諸葛亮把他介紹給文武大臣時說“其人,涼州上士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諸葛亮親口說:“此人才兼於人,畢教軍事。”。也就是說,諸葛亮把雍涼本地人姜維作為絕對的軍事干部在培養,還有就是姜維熟悉“西方風俗”,盡管姜維不過28歲。(《三國志*蜀書十四》)
諸葛亮三伐奪武都、陰平就已經保留了對雍涼的攻擊點,兵屯渭水已經是擺明和曹魏奪雍涼了!如果只是為了拿下長安,魏延的子午谷計略當會考慮的。可相持百日后,諸葛亮病死了,他的遺志蔣琬曾想實現,不過蔣琬把復奪沔水出口作為重點,背離了諸葛亮爭奪雍涼的計略。因為諸葛亮從來沒有把上雍、新城作為打擊要點,自從孟達死后更是如此。
而繼承并發揮了諸葛亮軍事戰略的只有姜維。
奪取雍涼這個戰略姜維是完全執行的。他明確認為自己“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這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北伐方針,就是要收復雍涼,也就是他老家。只不過費祎不同意,并常裁制不從。
蜀漢延熙六年,姜維領了涼州刺史。從這個封號不難看出姜維的意圖。隨后,他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
姜維九伐中原,戰場都在雍涼之地,上述戰場就是佐證。《晉書*帝紀三》曰:“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置秦州。”
我們查《三國志》姜維北伐戰場,都是在這幾個地方轉悠。所以姜維和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是一致的。
延熙十八年,姜維又用長期呆在雍涼一帶的夏侯霸作為向導,這些意圖都很明顯,姜維幾乎沒考慮過奪長安的問題。
而曹魏也體察了諸葛亮、姜維的意圖,把隴西雍涼作為戰略重點。諸葛亮之與司馬懿自不多說。
而姜維的對手——雍涼州刺史或都督西邊軍事的先后是郭淮、王經、陳泰、鄧艾、諸葛緒等人,還包括文王司馬昭!!這都是一時之杰。
費祎、董允皆一時守成之賢相,但不能像諸葛亮一樣“才兼將相”(《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或許無法體味爭奪雍涼的戰略意義,也或許把固守作為保國良方。這里我暫不討論誰對誰錯的問題,我只說姜維與諸葛亮軍事思想的一致性。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