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軟禁明英宗,廢除朱見深太子之位,為何朱見深給朱祁鈺平反
故事得從明英宗朱祁鎮說起,明朝16位皇帝中,真正稱得上明君的就只有四位,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而明英宗朱祁鎮就是朱瞻基的長子,從明英宗開始,明朝從強盛開始走向衰弱。
明英宗朱祁鎮8歲登基為帝,22歲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落,因為無能、寵信宦官以及用人不當,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虜,這成為第一個被外敵俘虜的明朝皇帝,土木堡之變也是明朝從強盛走向衰弱的轉折點。
明英宗被俘,消息傳到北京城,朝廷大為震動,皇帝乃國家根本,居然被敵人俘虜,這讓整個明朝為之震動,為了穩定江山社稷,明朝廷以于謙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建議另立皇帝,先穩定天下,然后組織軍隊防御瓦剌人入侵京城。
明英宗親征瓦剌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2個兒子,長子朱祁鎮,次子朱祁鈺,明英宗北征瓦剌時,朱祁鈺在北京負責監國,所以要立長君只能立朱祁鈺,就這樣朱祁鈺就被大臣和皇后共同擁立為皇帝,朱祁鈺就明代宗,也稱景泰帝,因為他的年號是景泰,這一年,朱祁鈺21歲。
朱瞻基去世后,他的皇后也就成為太后,也就是孫太后,朱祁鈺并非孫太后所生,但是為了大局,孫太后同意立朱祁鈺為帝,但同時也立了年僅3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也就是朱祁鈺的接班人,朱見深是朱祁鎮的長子,同時也是朱祁鈺的侄子。
孫太后的做法就是讓朱祁鈺當臨時的皇帝過渡一下,然后皇位還是落到朱祁鎮一脈上,隨后明朝廷就開始為北京保衛戰做準備,最終在于謙的合理指揮下,明代宗朱祁鈺的正確領導下,明軍打敗了瓦剌軍,瓦剌人退出北京。
朱祁鎮被俘虜
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成了個擺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留著也沒有,于是瓦剌人就想把明英宗放回明朝,設法讓明朝內斗,然后再索要一些錢財,消息傳到明朝廷,起初朱祁鈺不同意,擔心危及自己的帝位,后來在于謙的堅持之下,朱祁鈺同意了。
明英宗朱祁鎮回到了北京,朱祁鈺馬上就把朱祁鎮給軟禁起來了,不準人探望,景泰三年,朱祁鈺想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成為太子,于是廢除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沒多久就夭折了,年僅6歲。
朱祁鈺總共當了8年皇帝,到了1457年正月,朱祁鈺重病在床,無法理政,隨后不久就發生了奪門之變,由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趁著朱祁鈺無法理政的機會,在征得孫太后的同意下,打開軟禁朱祁鎮的大門,重新迎立朱祁鎮為帝,朱祁鎮也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兩次當皇帝的人。
明憲宗朱見深
朱祁鎮復辟后,就反過來把重病中的朱祁鈺給軟禁了,一個多月后,朱祁鈺就病逝了,為了報復,朱祁鎮把朱祁鈺的帝號給去掉了,給了他郕(chéng)王的稱號,同時也取消了朱祁鈺兒子朱見濟追封的懷獻太子稱號,同時朱祁鎮賜了一個惡謚給朱祁鈺,稱朱祁鈺為郕戾王。
朱祁鎮復辟后,又當了7年皇帝才去世,然后就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成為皇帝,朱見深就是明憲宗,也稱為成化帝。
朱見深在1475年,也就是朱祁鈺去世18年后,推翻了自己父親朱祁鎮對朱祁鈺的報復,又給朱祁鈺恢復了帝王稱號,還給朱祁錢重新上了謚號,稱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將朱祁鈺重新安葬在帝陵,這等于是給朱祁鈺平反了,那么問題來了,朱見深為什么要這么做?
明代宗朱祁鈺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于謙的影響。
明憲宗朱見深最先平反的其實是于謙,于謙是三朝元老,也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正氣,身為兵部侍郎,身無余財,在明英宗被俘虜后,于謙成為了朝廷的主心骨,帶頭擁立朱祁鈺為帝,先穩定人心。
然后反對遷都,建議在北京抵抗瓦剌人,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就是在于謙的正確指揮下取得全勝,打敗了瓦剌人,如果瓦剌人贏了,后果不敢想像,有可能強大的明朝就此四分五裂,整個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亂。
所以于謙的個人威望在當時是很高的,朱祁鎮復辟后,于謙被石亨、徐有貞等人誣陷,他們給于謙羅織的罪名是:制造不軌言論,陰謀擁立襄王朱瞻墡的兒子為帝。然后于謙被明英宗處死,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被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擁立了朱祁鈺為帝,被朱祁鎮記恨。
兵部侍郎于謙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在明代宗朱祁鈺一朝非常受重用,朱祁鈺去世后,于謙就成為替罪羊,受冤枉而死,而于謙為大明朝立下了這么大的功勞,沒有他于謙,北京保衛戰能不能打贏,還真是個未知數,于謙一死,大明就失去了對抗外敵的能臣,明英宗后來也因此后悔殺了于謙。
所以朱見深當上皇帝后,第一個就平反了于謙,獲取了好名聲,于謙都能因為功勞而被平反,那朱祁鈺呢?當然也能平反,對于明朝來說,朱祁鈺是有大功勞的,所以當于謙被平反后,輿論就開始為朱祁鈺平反做準備了。
二、朝臣壓力。
于謙在被殺后,有很多朝臣非常敬佩于禁,曹吉祥手下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自發祭奠于謙,陳逵收斂了于謙的尸體,并為于謙的忠義感動,于謙的養子于康將于謙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
朝臣的壓力
這不是偶然,朝臣中有很多人認為于謙是被冤死的,開始向明憲宗朱見深提出為于謙平反,于謙平反后,又有朝臣開始為朱祁鈺打抱不平,在朝臣的壓力下,朱見深不得不考慮這事,畢竟朱祁鈺對于明朝是有功勞的,最終朱見深同意了為朱祁鈺平反。
三、正視歷史。
以能力來看,朱祁鈺的能力超過了朱祁鎮與朱見深父子,朱祁鈺雖然在位只有8位,但是做了很多事,第一件事是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意義非常重大,阻止了瓦剌人相當有威脅的一次進攻。
拿朱祁鎮來對比一下朱祁鈺就知道了,朱祁鎮不懂軍事,又不懂用人,在大宦官王振的忽悠下,居然敢御駕親征瓦剌,結果輸得一塌糊涂,這是朱祁鎮的軍事能力,而朱祁鈺就能打贏北京保衛戰,雖然于謙是總指揮,但是你看朱祁鈺對待于謙的態度,就知道區別在哪里了。
明代宗朱祁鈺能力遠超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鈺對于謙差不多是言聽計從了,經常派人慰問于謙,知道于謙清廉,朱祁鈺經常給于謙給生活用品,缺什么送什么,皇帝關心朝臣到了這個地步,你就知道朱祁鈺的用心沒有白費,最終打贏了瓦剌。
第二件事就是朱祁鈺的用人,景泰年間,人才濟濟,朱祁鈺知道用過不少人,于謙排第一,還有陳循、高谷、王文、商輅等人,而且嚴防太監干政,你看朱祁鎮呢,用王振這個太監,結果自己被俘虜,后來又重用曹吉祥這個宦官,朝中盡是宦官的親信,而且朱祁鎮還聽信小人之言,殺了于謙,這都是朱祁鎮與朱祁鈺區別,明顯朱祁鎮就是不如朱祁鈺。
第三件事就是朱祁鈺在位的8年,明朝政治清明,國力上升。別看朱祁鈺只在位短短8年,他當皇帝就是比朱祁鎮強多了,在軍事上,朱祁鈺改組了京城的軍事力量,加強了保衛京城的軍隊,在政治上,禁止宦官干政、廣開言路,穩定了自土木堡之變之后危急的政治局面。
朱祁鎮殺于謙
所以,朱祁鈺的功績是無法抹掉的,否定朱祁鈺就是否定明朝,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這些事是無法否定的,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穩定人心,朱見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為朱祁鈺平反。
四、性格使然。
從朱見深一生來看,明朝后來的衰弱,他是有責任的,因為從他開始,明朝皇帝開始不上朝了,不見大臣,有十幾年時間,皇帝都不接見大臣,這種奇怪的政治局面就是從朱見深開始的,朱見深是一個胸無大志、安于享樂、沉迷酒色的皇帝,他不想有什么功績,只想政治平和,然后開始享樂。
朱見深沉迷酒色,大臣求見都見不到,上行下效,皇帝如此,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媚上行為,不斷有人靠著朱見深的愛好而升官發財,引發了政治黑暗與混亂,朝政全靠內閣那一幫人在治理,朱見深在位時期,還設置了西廠特務機構,明朝已經有了錦衣衛和東廠,朱見深還覺得不夠,后來聽住大臣勸諫,撤除了西廠,沒幾個月,又恢復了,如同兒戲一般。
朱見深是明朝第一個不上朝的皇帝
正因為朱見深胸無大志,所以他也不計較當年朱祁鈺廢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因為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只要朝廷一團和氣,朱見深就能安于享樂,他不想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就平反了朱祁鈺。
另外,朱見深作為皇帝,還創作了一幅畫,名氣叫一團和氣圖,初一看是一個人,仔細看是三個人抱在一起,這就是一團和氣的主旨,也代表了明憲宗朱見深的性格,他是希望天下是一團和氣,然后自己去享樂,所以就為朱祁鈺平反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