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定都洛陽的邏輯:這里優勢滿滿,卻為何總是難以成就輝煌?
定都洛陽,是中原王朝極好選擇。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朝代選擇定都洛陽。
但有一個奇怪的困惑,那就是定都洛陽的王朝,很少輝煌。
你不能說它們都廢了。定都洛陽的東漢,雖然不及西漢更強,但也能堪稱一個大帝國。至于都廢了一說,歷史上沒有哪個王朝不廢的,“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就是傳統王朝的宿命。這跟定都在哪里,沒啥關系。
01.定都洛陽的歷代王朝
第一個應該是西周,建東都洛邑。很多王朝都是兩都制,甚至五都制。沒別的原因,就是周以后的歷代王朝的統治區域太大。不管是分封還是集權,純靠制度運作,根本無法統治這個龐大區域。政治中心豐京和鎬京距離中原太遠,所以西周就得在關東地區建立一個都城、盯住東方諸侯。既然要盯住東方諸侯,就不能建個城就行了。洛邑這里設置了成周八師,這是軍事力量。而伊洛六百里平原,則是經濟力量。再加上東京的地位,于是看住東方就沒啥問題了。
后來西周變東周,也就是平王東遷。于是,東周就沒兩都制了,完全以洛陽為首都。東周的確很快就衰落了,可以說一直也沒強過。但問題不在東周,而在西周。西周就已經衰落了,東周就只能繼續衰落。所以,東周衰落,跟定都沒啥關系,跟分封制的路徑依賴有關系。八百里關中平原,都給分封干凈了,周天子號令不了天下諸侯。你這時候遷都洛陽,還有什么意義?難道周天子還能不分封了?諸侯國可以,但周天子不可以,周天子必須把分封貫徹到底。
然后就是東漢,東漢也定都洛陽。東漢不如西漢更強,但不是軍事、經濟不如西漢,而是政治不如西漢。簡單說就是皇帝和朝堂太弱,就沒啥權力,不僅控制不了地方,甚至還被地方反控制。那么,權力都到誰的手里了?都在豪族手中,這些人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甚至都能組織自己的部曲武裝。東漢以后,接續統序的是曹魏,曹魏定都洛陽。司馬篡魏,接續統序的是西晉。這兩個王朝,都定都洛陽。可以說,曹魏和司馬晉,跟東漢一樣,王朝中心都不強。但,跟定都洛陽也沒啥關系,還是稀罕后期以來的老問題,權力都在豪族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定都洛陽。但馬上遭遇了六鎮起義。東魏和北齊把首都定在了鄴城,西魏和北周把首都定在了長安。為什么不定都洛陽?因為洛陽是戰場。山西河南就是北朝兩大勢力的斗獸場,所以誰也不會把首都定在這里。
宇文泰關中改革,成就了關中最后的輝煌。于是,隋唐都定都長安,但以洛陽為東都。也就是說,這里也算首都。而且兩朝的皇帝,更傾向于在洛陽宰執天下。一個原因是關中殘破,很難養活首都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另一個原因是洛陽控制關東和山東更方便。
唐以后是五代十國,后梁是兩都制,但洛陽是西都,東都在開封。之后是后唐,基本上就以洛陽為首都了。后晉還是兩都制度,分別是洛陽和開封。再以后,開封的地位逐漸高于洛陽,成為正式首都。大宋結束五代亂世后,卻實施了四京制,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
宋以后,政治中心繼續東移和北移。于是,元以北京、明以南京和北京、清以北京。北京成為連接中原和草原的重要樞紐。所以,首都基本上就定在了這里。
02.定都洛陽的優勢滿滿
中國比較輝煌的朝代,主要有秦朝、兩漢、隋唐以及元明清。這些朝代要么打遍了整個地理視界,要么雄跨中原和草原兩大文明帶。所以,夾在中間的兩宋,就顯得暗淡了很多。
其實,這主要是后人的虛榮心偏誤。兩個小孩子拼爹比爸爸,往往都是比誰家老爹更彪悍無兩、誰家老爸更能拼命三郎。很少有孩子說:我爸從來不打我,我爸很溫柔。所以,后人比祖宗,肯定把最能打的祖宗拉出來。但是,實際上大宋治下的老百姓,比其他王朝的生活要滋潤很多。
還是,回到定都洛陽的問題。其實,定都洛陽有很多優勢。即便宋以前那些最能打的祖宗王朝,也不會輕視洛陽。
一個優勢是能量中心。王朝要有力量,就得充分集中和組織能量。而在古代,能量的來源就是人口和土地。你可以認為就是經濟基礎。而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能夠最大限度地聚集中原、河北、江淮等地的能量。隋唐頻繁就食東都洛陽,原因就是長安這地方太窮,沒辦法只能跑到洛陽找飯吃。即便是西漢之時,王朝中央也是年年轉運山東粟。糧食是一個因素,打仗還需要成兵的人口。人口聚集地帶,主要是河北與河南這兩個地區。所以,定都洛陽不僅能夠快速的集結兵力,而且也能把軍隊力量快速對外輸出。
一個優勢是信息中心。西周定都豐鎬,卻為什么要建個東都洛邑?周天子要看著東方諸侯。就是東方諸侯出什么幺蛾子,王朝的政治中心得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陜西這個地方確實易守難攻,但信息傳遞就太慢了。快馬加鞭從洛陽跑到長安,也要跑六百多里。距離產生美,但實際上距離遠了一點兒都不美。所以,定都長安的王朝,一定要把洛陽當成一個重要端點,否則根本看不住廣袤的中原和東方。
一個優勢是交通中心。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可以說就是秦始皇給打下來的。后期的北宋,基本上與秦朝相差不大。這片地方基本已經定型,王朝就是再慫,也會固守在這片地方。而這片地區的中心在哪里?就是洛陽,無論是山西高地還是河北平原,甚至關中形勝、山東丘陵、江淮一帶,都有大道直通洛陽。隋唐運河的中心點,也是洛陽。河北的糧食能夠通過永濟渠運到洛陽,而洛陽的政治影響也會順著通濟渠傳到江淮。而之前的兩個能量中心和信息中心,也是建立在這個交通中心的基礎之上。
03.定都洛陽的歷史吊詭
定都洛陽有這么多優勢,為什么總感覺這里沒出現過強勢王朝呢?這個歷史吊詭該怎么解釋?
西周變東周,但洛陽的東周繼承了西周的全部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周天子必須分封,而諸侯國可以耍流氓。
齊晉這樣的諸侯國,在土地和人口的能量指數上,已不比周天子差多少。而楚國則是第一個跟周天子叫板的。到這個時候,誰還會聽周天子的?
而同時,周天子的實力一直在變弱。八百里秦川,也可以說千里關中平原,再加一個六百里伊洛平原,周天子的這個實力并不弱。但周天子得把分封貫徹到底,別人可以耍流氓玩禮崩樂壞,但周天子不行。西周根本就不是被犬戎給趕跑的,而是控不住關中的小諸侯國。周天子在這地方根本就待不住。別說東方大國不鳥他,就是關中的小諸侯國也能欺負他。所以,東周即便定都洛陽,也沒用。因為東方大國還在變強,而周天在還在變弱。
西漢到東漢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西漢后期,王朝已經很難控制豪族了。東漢立國,劉秀就是在豪族的支持下才得的天下。而豪族做大、王朝弱勢的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兩晉。洛陽成為王朝的續命丹藥,但也只是續命,難以讓王朝重復往日輝煌。
隋唐也是一個道理,藩鎮做大、中央弱勢,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你定都在哪里也沒戲。一系列洛陽王朝,只能一茬比一茬弱。到了北宋,實際上還是這個問題。定都汴京,還不如定都洛陽,整個北宋就是要多弱有多弱,甚至不及五代十國的那些短命王朝。
那么,宋以后的元明清,為什么不能定都洛陽呢?
定都洛陽只是在解決中原的問題。能量、信息以及交通,都是相對中原王朝而言的。唐以后,特別是宋以后,中原與草原的博弈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個時候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中原內部逐鹿演變為中原與草原的正式競爭。所以,既是一種機緣巧合又是一種趨勢使然,北京這個兩大文明的樞紐地帶,變得更為重要。于是,定都洛陽也就只能成為歷史。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