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后,劉禪守國29年,他是大智若愚嗎?一切都是豪門恩怨
跟阿斗沒啥關系,跟諸葛亮也沒啥關系,蜀漢被滅以及蜀漢何時被滅,關鍵得看曹魏和司馬家的心情。
為什么必須得說司馬家?因為高平陵之變后,曹魏就由司馬家族主導了。而漢末三國以來,就是豪族的歷史。你看著是國斗,那是因為用放大鏡觀察了。一旦用顯微鏡聚焦,就會發現全是豪門恩怨。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如果把尺度拉長一點兒,算上公元217年漢中之戰和公元219年襄樊之戰,應該說蜀漢搞了7次北伐。諸葛亮以后,蜀漢也沒消停,從蔣琬、費祎到姜維,又搞了11次北伐,權可認為是姜維北伐。但是,姜維北伐,就沒法跟諸葛亮比了。諸葛亮左手拿著政權、右手領著兵權,這就是標準的權臣模式,他比后主劉禪的權力還大。所以,諸葛亮能以舉國之力搞北伐,而姜維這些人就沒一個能行了。
從曹魏和蜀漢的動作與反動作中,就會發現吊詭之處:明明曹魏最強、明明蜀漢最弱,怎么一直是蜀漢打曹魏呢?
因為曹魏就一直沒想搭理蜀漢,但凡搭理一下,蜀漢就必須死。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總共打了3個月,然后蜀漢就亡國了。
所以,蜀漢能存續多少年,根本就不是蜀漢自己說算,而是曹魏說了算。你也可以類比當下某個還不如蜀漢的撮爾一隅,你覺得是它說了算嗎?實力形成碾壓的情況下,什么兵書戰策、什么縱橫捭闔、什么伐交伐謀,全都是扯淡。看的是最強者在決策上想與不想、在決心上強與不強。
國際政治就是大國政治,所以三國政治就是大國曹魏的政治。曹魏才是主導亂世走向的決定因素。至于蜀漢與東吳,都是配角,因為捆在一起都沒有曹魏的實力。
那么,曹魏為什么聽由蜀漢頻繁北伐呢?為什么一直是蜀漢打曹魏呢?
曹魏能干掉蜀漢,這是曹魏的實力。但蜀漢頻繁北伐,這就是蜀漢的意志了。打著恢復漢室而建立的蜀漢,北伐就是劉備集團的合法性來源。北伐,才能說服益州豪族服從統治;北伐,才能對益州實施強力治理。東吳孫氏只要與江東士族形成聯盟,就可以搞割據。但蜀漢不行,蜀漢要存在就必須搞北伐。不北伐,內部的益州豪族就沒法管。
曹魏就非要忍嗎?不忍了,滅了蜀漢,省著老被蜀漢惡心自己。但,這需要內部達成一致和下定決心。
魏晉就是豪族的天下。但曹操是個奇葩。這家伙從根子上就與豪族勢不兩立,所以才敢說唯才是舉。所以,曹操時代,就是曹操帶著一伙寒門跟豪族搞斗爭。赤壁之戰后,曹魏基本上就不怎么打仗了,即便是打仗也沒啥精彩的大仗。因為打仗和開疆拓土已經不是曹魏的主要矛盾,內部權力游戲才是曹魏的主要關注。
曹丕短命、曹睿短命,這兩個人可以看作是一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曹魏宗室與內部豪族達成了某種均勢。但這個均勢很不穩定,因為宗室力量與豪族力量根本不成比例。豪族不僅碾壓宗室,而且碾壓一切。高平陵就是一次決戰,宗室徹底落敗,曹家皇帝也被徹底架空。
高平陵之變以后,曹魏內部在大體上達成了一致,上層是豪門政治分肥、基層是豪門宰割天下。但是,這里面仍有變數。那就是憑啥是司馬家能做豪門領袖。曹魏宗室肯定不服、其他豪門也肯定不服。但,這時候,諸葛家充當了一次墊腳石,諸葛恪(諸葛亮的侄子)主導東吳搞北伐。接續司馬懿的司馬師通過戰場較量,擊敗了諸葛恪,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但是,司馬師死了之后,曹魏又一次陷入了權力危機。還是那個老問題,憑啥你司馬家當老大。司馬師有戰功,但你司馬昭憑啥?
司馬昭只是因為生得好,老爹是司馬懿、老哥是司馬師,自己根本就沒啥威望。所以,司馬昭接替司馬師之后,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樹立威望。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要么搞祭祀、要么搞戰爭。但祭祀是不可能了,亂世只能搞戰爭。
這時候,諸葛家又當了一次墊腳石。曹魏鎮東將軍諸葛誕(諸葛亮的族弟)發動軍事政變,在淮南起兵造反,并聯絡東吳。經過一番戰場較量,司馬昭擊敗了諸葛誕與東吳的聯兵,徹底樹立了自己在國內的威望。豪族領袖,司馬昭已經當之無愧了。
公元258年和公元260年,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兩次給司馬昭封晉公、加九錫,但都被司馬昭拒絕了。加九錫這件事很重要,其實根本就不是曹髦想加,而是迫于壓力必須得給加。而加九錫,接下來就是搞禪讓,曹丕逼漢獻帝禪位,走得就是這個路子。而司馬昭為什么拒絕?因為覺得威望還不夠。那怎么才能繼續樹立威望呢?滅掉蜀漢,建滅國之功,就可以了。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家父子兩代人終于實現了曹魏的內部整合。司馬昭試圖篡位,司馬昭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這時候也具備了建立滅國之功的最大決心。力量有了、決心夠了,然后蜀漢就必須死。
公元263年8月發兵,公元263年11月入成都,蜀漢滅國。就是這么簡單,但過程卻極為復雜。而在這些復雜的過程中,有蜀漢什么事嗎?有東吳什么事嗎?
可能與諸葛家的關系更大。諸葛亮頻繁北伐,間接鞏固了司馬懿的地位,曹魏關中軍團就是司馬家的。諸葛恪主導東吳北伐,間接鞏固了司馬師的地位,司馬師成為曹魏豪族集團的絕對領袖。諸葛誕聯合東吳搞叛亂,又為司馬昭提供了權力清洗和提升威望的機會,司馬昭離篡位只有一步之遙。而鄧艾偷襲入蜀,在綿竹之戰干掉了諸葛亮而兒子諸葛瞻。這時候,你只能說諸葛家又為司馬家篡位當了一回墊腳石。
拿著顯微鏡去看,這里面哪有什么戰國爭霸,只是豪門恩怨而已。而后主劉禪,到底是昏君、到底是明君,到底是愚不可及、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有什么意義?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