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恐怖組織”:錦衣衛和東西廠見了繞道走,官員見了先下跪
“正德三年,八月辛巳,立內廠,劉瑾領之。”——《明史·武宗紀》
三廠一衛,是明朝廠衛制度的代表,其包括了東廠、西廠、內行廠以及錦衣衛。從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廠、西廠以及錦衣衛基本上可以說是“暴力機構”的代名詞,其權力之大令人咂舌。而一旦哪個大臣被這些機構盯上,那基本上就代表著要大難臨頭了。
當然,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三廠一衛當中的內行廠,才是明代廠衛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志。它雖然誕生時間最晚,存在時間也最短,但其權力恐怖之處還在東西廠之上。內行廠的監察范圍不僅局限于官吏和百姓,就連東西廠也在“伺察中”,而且,內行廠的刑罰手段也更加酷烈。以至于錦衣衛和東西廠見到了都會繞道,官員見了都得下跪。
錦衣衛
明朝廠衛制度的開端由錦衣衛的設立開始,而錦衣衛這一機構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不被動搖,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一批開國功臣。某種程度上這番舉動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同時也將文武百官推到了皇權的對立面。
為了防止文武百官這樣的階層權力過大,對于皇權造成掣肘,朱元璋便以自己的親衛為班底,再招收一些良家子弟,然后組建了錦衣衛。由于是皇帝親衛所組建的機構,所以一開始它便被賦予了極大的信任。就這樣,一個輯偵天下、監察萬民的機構誕生了。
對此,可能有不少人覺得奇怪,朱元璋為什么設立一個權力如此之大的特務機構,難道就不怕日后錦衣衛的權力失控嗎?其實,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氣魄了。他當然知道權力過大的錦衣衛有可能會失控,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錦衣衛的設立可以讓他加強對朝堂的掌控,絕對是利大于弊的選擇,更何況他自信能夠用好錦衣衛這把刀。
另外,對于這樣的問題,朱元璋之后的統治者也同樣想到了,同時,他們還給出了應對的方式。那便是設立另外一個機構,將類似錦衣衛的權力賦予它,然后制約錦衣衛。
這便是東廠以及西廠誕生的由來。
東廠和西廠
明成祖朱棣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之后,為了防止其殘余勢力興風作浪,便重建了錦衣衛。但因為宮中的錦衣衛和外界的錦衣衛聯系使用特別不方便,所以為了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朱棣便在永樂十八年另建一機構——東緝事廠(東廠)。
朱棣建立東廠的目的,一是為了制約錦衣衛,二是為了將權力抓在自己手中。而東廠的權力跟錦衣衛有著很大的重疊,其職責除了監視朝廷百官和民間動態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監督錦衣衛。
當然,錦衣衛職責更多的是監察民間動態,而東廠更多的是監察朝廷百官。但總的來說,東廠的職權是在錦衣衛之上的。不過,到了成化年間,宮中出現了李子龍勾結太監私入大內的事情,成化帝朱見深深感世道兇險萬分,覺得自己不夠安全。于是,為了了解宮內宮外的臣民動態,于是建立了新的情報機構——西緝事廠(西廠)。
大太監汪直在成化帝朱見深的授意下,從錦衣衛中直接大量選人,勢力一度遠超東廠。而且,相比較東廠而言,西廠在汪直的領導下更加肆無忌憚,不僅監察朝廷百官動態,更是大量的制造冤假錯案,就連朝中的大臣西廠也敢直接逮捕而不用奏請皇帝。以至于西廠這個權力機構在一片聲討中被撤銷。
不過,后來太監劉瑾受到寵信時,西廠又再度被重建了起來,直到五年之后才被再度撤銷。
內行廠
都說錦衣衛和東西兩廠時明朝最恐怖的權力機構,但相比較存世時間較短的內行廠來說,又不算什么了。明武宗朱厚照繼位之后,朝廷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二廠一衛這三個機構中,首領多是前朝遺老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三個機構的權力已然被內閣掌控。
在明孝宗之后,其政治環境比較寬松,因此御史言官敢于直諫皇帝,內閣更是多次將皇帝詔書封還。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內閣便越發過分。在正德元年,甚至率領百官攻訐武宗親信“八虎”,威脅皇帝處理“弊政”。
明武宗朱厚照一看,內閣權力如此之大,又幾乎掌控了二廠一衛,于是便索性另建一個機構。于是,在正德三年建立了內行廠,讓太監劉瑾直接領導。而內行廠建立之后,不僅自成系統,而且權力之大還在東西二廠之上。
同東西二廠一樣,內行廠監察朝廷百官動態,僅僅五年的時間,便已經將內閣的權力近乎全部奪了過來。到了后面,整個朝廷的軍國大事甚至都處于一種“不經內閣,先奏劉瑾”的狀態。
很顯然,明武宗朱厚照的目的達成了,做到了中央集權,但也可以說是失敗了。因為劉瑾仗著皇帝的信任,手握內行廠大權,肆意打壓同僚,欺壓百姓,短短五年時間,官吏軍民非法死者多達數千,以至于士大夫人人自危。
在這種背景下,朝廷百官不得不屈從于劉瑾一等閹黨,以至朝政敗壞萎靡,甚至動搖了明朝的統治。
正德五年,劉瑾等閹黨倒臺,西廠和內行廠也隨之被裁撤。
明朝時期的廠衛制度其實對皇帝的中央集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能夠被控制住的權力才能更好的為統治者服務。而超出法律之外的權利濫用,則會毒化明王朝的統治。
就如三廠一衛,特別是內行廠一般,權利的濫用,致使整個王朝基石被動搖,最終使得明王朝走向了滅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