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讓他大呼“天要亡我”,并自刎而沒過江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他目生雙瞳,力大無窮,很多人把項羽看作是戰勝蚩尤的轉世,稱呼項羽為戰神。在秦朝末年,跟隨叔父起義的項羽打著楚王的名義起事。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后,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分裂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里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在勇武方面,項羽個人戰力超群,力大無窮,兵器是重達100多斤的畫戟,胯下烏騅馬,每戰身先士眾,斬敵無數。在軍事韜略方面,項羽也是一位名將,巨鹿大戰,項羽行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奠定滅秦偉業。彭城之戰,項羽從被動到主動,以三萬騎兵追江劉邦五十萬大軍,甚至劉邦差點被俘。
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很多,這其中又以他兵敗自刎于烏江最為傳神、最為慷慨悲壯。宋朝著名的詩人李清照有詩為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按照當時的戰況可以推論一下,項羽率領的楚軍,雖然被韓信的幾十萬大軍圍于垓下,但是他并沒有放棄。他極其冷靜的在指揮兵士在戰斗,想盡一切辦法以求獲得戰役的勝利。所以他被圍垓下后,并沒有選擇玉石俱焚,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心態,而是沉著應對漢軍的進攻。要不是當時的韓信讓漢軍夜間高唱楚歌,讓楚軍自項羽以下都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導致士氣崩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最后被一老農誤導迷路,激戰漢軍只剩下28人,他仍然要斬將、奪旗。如果不是抱著過江卷土重來的希望,那么項羽為何要逃亡呢?而且他所作的這一切豈非是一個笑話?總不會他覺得江邊,有山有水有樹林風水好,特意來著自刎吧?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后世關于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于此。
項羽的楚軍腹背受敵,后方的糧草通道,被彭越斷絕,不得不與劉邦簽訂“鴻溝和議”,放還劉邦的家眷。項羽撤軍后,劉邦采納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一鼓作氣,消滅項羽。
劉邦一方面號令各路諸侯圍攻項羽,自己親率本部兵馬追擊,結果把項羽追急了,在固陵狠狠修理了劉邦一頓,可見此時項羽也并不是劉邦可以隨意拿捏的。
垓下之戰爆發后,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劉賈、周殷等合兵六十萬,將項羽圍困在垓下。漢軍以韓信為總指揮,統兵三十萬與楚軍交戰,楚軍擊退韓信中軍,被漢軍左右兩翼擊退,大敗而退,項羽連夜率八百騎突圍而逃。
垓下之戰中,劉邦集團的成分是非常復雜的,有一開始就跟著劉邦干項羽的劉賈、彭越,也有從項羽屬下不受用,投奔到劉邦麾下的陳平、韓信,同樣有被劉邦拉攏過來的英布,更有從項羽集團投降過來的西楚大司馬周殷。
可以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幾乎團結了全天下可以團結的所有力量,這就代表著打敗項羽的,不單單是劉邦自己的力量,可以說是全天下的力量,是天下人打敗了項羽,用賈誼的話說就“一人之心”對決“天下人之心”。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項羽逃過江東,還有用嗎?一點用也沒有,很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一直在描繪項羽的英雄主義,不過是用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怨氣罷了。
其實在項羽東逃的過程中,《史記》中描寫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項羽逃到東郡,向老農問路,老人家故意給他指了條錯路,令項羽陷入沼澤,被漢軍追上。
項羽被老農引入沼澤,可見對于楚軍,百姓是沒什么好印象的,能坑一把是一把。
而到了烏江的時候,又有烏江亭長接應他渡河,這樣的記載難道不前后矛盾么,難道是烏江亭長是隱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奸細!
可能這個故事情節,不過是司馬老先生自己加上的一段,與后世一樣,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主義刻畫到了項羽身上。
其實對項羽來說,渡過烏江,到達江東又能如何?隨著周殷在九江反叛,投降漢軍,江東之地,可謂是“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真正心向項羽,恐怕在劉賈、英布等人的掃蕩中已經所剩無幾了,因而項羽認為這是天意要亡他。
可能作為政治菜鳥、軍事天才的項羽不能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失敗,只能歸于天命,但是作為政治老炮的劉邦,豈能不明白項羽因何失敗呢,終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縱使過了江東,不過是死于獄吏之手罷了。
《垓下曲》是英雄末路的無奈,《大風歌》是帝王對社稷的擔憂。
如果真要說項羽和劉邦有什么共鳴的話,可能他們在臨終前對人生和未來發出了一聲無奈的感嘆,可能在吟唱《大風歌》的時候,劉邦最能理解項羽在垓下時的心情。
項羽率領十萬楚軍,被六十萬漢軍圍困在垓下,作戰不利,四面楚歌聲起,項羽感慨悲嘆之下,吟唱出《垓下曲》,既有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更有無力破局的悲痛嘆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同樣事情,發生在七年之后,劉邦帶病平定英布的叛亂時,身中箭矢,病體越來越沉重,自知時日不多。撤軍經過沛縣時,召集沛縣曾經的朋友、父老鄉親一同宴飲,借著酒勁,劉邦作出了《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劉邦直抒沛縣起兵、奪取天下的豪氣之后,也表現出來一代帝王對江山社稷的深深的擔憂,尤其是北方還有強大的匈奴,時刻威脅著大漢的邊陲。
對于一個行將就木的老皇帝來說,既有窮人顯貴的得意,也有身為帝王的豪氣,更有對身后之事的無奈,此時的劉邦,可能也會想起項羽臨終前的那一幕吧!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