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現代的高考就仿佛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每年有900多萬人參加高考,而大學招收的人數卻極其有限,幾乎有大半的人落選。可是如果拿來好古代的科舉制度相對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他們的競爭維度和競爭壓力都不在一個維度上面的,在古代如果你出生平民家庭,那么幾乎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考來實現理想。
科舉考試,主要用于皇帝選拔人才。在秦朝以前都是采用的子承父業“世卿世祿”的官位傳承制度,后逐步引入軍功制爵。漢朝選拔人才則是察舉制與征辟制。依靠的是地方的推薦。而科舉制度最初的萌發于南北朝時期,成型于隋唐時期。
大家知道科考分幾個階段,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秀才參加完鄉試則成為舉人擁有參加會試的資格,而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考中了則成為了貢士。再之上則是殿試了。在殿試中則會選舉出前三甲,也就是狀元、榜樣和探花。
眾所周知,狀元是第一,榜樣是第二,探花為第三。可是為何古人中了探花卻比中狀元還一要高興呢?關于這個問題還要從探花這個身份的形成說起。
探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唐朝,在當時這個名稱并沒有和殿試第三名掛鉤,而是一種戲稱。當科舉的名次確立之后,朝廷便會從其中套選出“探花郎”,而且是要挑選出其中最年輕最英俊的。挑選出這些人干什么呢?
原來是在沿途采摘鮮花,用來迎接狀元。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唐末,后來這個特殊的職位才被撤銷了,不過名號還是保留了下來,至于從什么朝代開始被定位進士第三名的,這個沒有定論。據說是從明朝才開始的。
所以,要成為進士三甲中的第三甲“探花郎”,除了要有才華之外,還需要有英俊的相貌,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探花”。所以很多時候,中探花的難度并不比中狀元小。而且中了探花之后的官途甚至比中狀元還要順利。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很多朝代駙馬都是從探花中選出來的,如果在科考期間,有公主正好到了待嫁的年齡,那么有才又英俊的探花自然就是最好的人選,大多數的探花無不是前途無量的年輕人,一旦當上了駙馬,那可真就是躍進龍門了。
看來不僅僅是現代,在古代顏值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中了探花要比中狀元還要開心的原因了,畢竟不僅有了更多的機會,而且等于是得到了內在和外在的雙重肯定。不知道大家都認識哪些探花呢?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